何周阳
桂林市英才小学广西桂林 541004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具有课时少、课程时间间隔长的特点。注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能使课堂的效率提高,使课堂进行的更加流畅、有序,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正确有效的运用教学的整体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下面我将从整体性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原则性、重要性、必要性和具体应用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关键字] 整体性教学;连贯;个体差异性
一、课堂整体性的原则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一堂课都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每一堂课都必须要全体学生都有收获、有提高,这是上好一堂课最基本的原则。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设置课堂任务时要遵照由易到难的原则,保证好、中、差三类学生都能有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三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课堂整体性的重要性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把每一个课时当做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安排。组织教学、新课导入、新课讲授、任务布置、小结巩固、拓展提高,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安排有条理,并且各个环节要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让同一个主题的内容更加连贯。
(一)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2]
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要求我们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紧密联系,比如以前学习过的软件和现在即将要学习的软件有什么相同点,哪些工具的使用方法是类似的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联系旧识获得新知。
(二)重视主题内各个内容的联系
教材的一个主题或几个主题的内容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材,分析教材,抓住主题和课题的中心来进行教学。
(三)重视新课内容与课堂形式的联系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一般分为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部分,在备课时,我们要先看教学的内容是什么,应该要在课堂上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呈现,比如理论课我们可以用游戏法、故事法等课堂形式,会使课堂不那么枯燥;实际操作的课堂可以设置由易到难的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接受新的知识。
(四)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联系
教师对待每一堂课都应充分发挥桥梁的作用,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紧密相连,抓住教材中的一个侧重点,将课堂的内容提升到一个高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或情感上的升华。[2]
三、课堂整体性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需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整体性课堂教学模式,能使课堂的效率提高,使课堂进行的更加流畅、有序,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二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新时代的教育目标应该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效果有限,而使用整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利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发展。
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整体性的具体应用
(一)教学情境的整体性
教师在备课时要熟悉课本的内容,包括整个主题,主题中的每一个内容, 要注意“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设置一个完整的教学情境,将整堂课的内容围绕同一个教学情境展开,让学生更加顺利的接受新知.
教学情境的整体性包括课堂导入环节,教授新课环节,教学评价环节,课堂小结环节,情感升华环节,使整个课堂更加的连贯,教师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教学,学生的思路也会更加清晰,知道老师整堂课讲的是什么,自己需要做的是什么.比如我在上四年级下册的主题三任务二时,创设的情境是设计师挑战赛,课堂导入的时候就非常清晰的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用photo shop这个软件来完成几种不同类型的设计师的挑战,挑战成功的可以获得奖励,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氛围,并且了解了本节课的内容是photo shop.接着我根据这个情境设置了三个任务让学生进行挑战,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的去推进,每一个环节都过渡的非常自然,学生也容易接受.最后给三个任务都挑战成功的学生颁发奖品,并且总结的时候进行情感的升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等等.这样的情境就是一个整体的,有头有尾,内容丰富的一堂课.
(二)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1.备好课
备好课是一堂课最基本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内容牵涉到很多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要做好其他学科要注意的“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等要素外,还必须要在上课之前检查好上课的机房中的教师用机和学生用机是否有问题,教学控制软件是否能正常使用,本节课需要用的相关软件是否已经安装好并能够使用,确认网络是否畅通和教学素材是否已经发放到学生的电脑上,避免占用上课时间来进行准备,导致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每个环节所需要的资源,以保障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2.重视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良好的导入会让整堂课进入一个良好的状态,并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导入的时候要跟整堂课的情境融合在一起,确保课堂的整体性,推动整堂课的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导入的巧妙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3.课堂任务的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法,所以课堂任务的设计对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富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在任务的设计上应遵从由易到难的原则,任务的难度逐步增加。以我的一堂课为例,我在上广西科教版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主题一任务三《美丽蝴蝶飞起来》的第一个课时“会变形的小球”(形状补间动画)时一共设置了三个任务,全部围绕整堂课的整体情境来设计,第一个任务是小球变长方形,这个任务来自于课本,是课本要求学生完成的最基本的内容,这就说明要保证全部学生都能完成,第二个任务我设计的是小球变成孙悟空最爱吃的蟠桃,这个任务应该要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能够完成,其余百分之四十的学生可以通过问老师、同学或翻看课本,学习老师给的教学资源包的形式来完成,第三个任务做为提高任务,联系整堂课的情境,金箍棒可以七十二变,你想让小球变成什么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不做固定的要求,给出一个大的框架,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就能让具有差异性的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任务中获得成就感,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任务的辅导环节中,教师应该注意力集中到学生的练习情况上,走到学生跟前,发现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或者出现个别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单独辅导,对于大部分学生出现的问题,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
4.注重课后小结
跟其他学科相比,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比较少,间隔时间长,一个星期只有一节课,于是,很多教师就将所有的时间都分配在教学和学生练习上了,通常都是临近下课的时候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本堂课的内容,忽略了课堂小结。造成学生还未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个整体认知,就已经下课了。由于课时间隔较长,等到下一次上课的时候,上一堂课讲的内容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每一堂课的结尾留一定的时间来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帮助学生增强记忆。还可以留一些拓展任务,例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的时候,让学生下次上课时提交一份课程表;在学习“画笔”时,让学生制作一份节日祝福卡片等。同时也要注意跟开头的导入相呼应,对整堂课进行一个升华,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或素质教育,切忌虎头蛇尾。
五、总结
推动整体性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实践意义的的活动,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连贯,可以让课堂的每个环节过渡的更加自然,从而保障整堂课有序、顺利的发展,获得良好的效果。[3]
[参考文献]
[1] 闫翠华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整体性教学 《甘肃教育》 2011年12期
[2] 姜冬梅 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新课程·下旬》2013年08期
[3] 胡殿均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任务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