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雯
国家图书馆 北京市 100081
摘要:要成功地举办集体故事会,在策划时便需要对拟讲读的故事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作品的特征与集体讲读的环境是否匹配。本文以揽获多项绘本大奖的作者乔恩·克拉森自写自画的一系列作品为例,对其独具特色的道德主题与文图相悖的表现手法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学校环境中的使用经验,对其在集体讲读中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绘本讲读;集体讲读;乔恩·克拉森
近代绘本,一种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故事的童书体裁,源于19世纪中后期沃尔特克兰、伦道夫凯迪克、凯特格林纳威和毕翠克丝波特的开拓性工作,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近150年的历史。这种体裁,在我国大陆地区的传播也有近20年的时间。早在2002年,便有研究者注意到绘本在学前儿童发展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1]。时至今日,绘本对于儿童阅读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在实践中,如何恰当地使用绘本这一工具吸引孩子走上阅读之路、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学校、图书馆、阅读推广者都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世界各地的绘本奖项,各式各样的推荐书单,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绘本。但要实际运用到活动中,应当如何选择,怎样围绕作品进行适切的活动设计?本文将以乔恩克拉森自写自画的“帽子系列三部曲”为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1 三部曲的独特主题与文图设计
乔恩克拉森是一位年轻的新锐绘本作家。他曾在动画领域小有成就,甫一踏入绘本领域,第一本自写自画的绘本《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来》便收获了诸多关注,摘得苏斯博士奖银奖。第二年出版的《这不是我的帽子》更是斩获了十余项童书奖项及权威书单推荐,罕见地同时获得了美国凯迪克金奖和英国凯特格林威大奖。时隔4年,“帽子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本《我们发现了一顶帽子》同样备受好评。这三部作品受到如此高度肯定,与克拉森独特的选题及精妙的文图设计有密切关系。
乔恩克拉森连续用三部作品表现了儿童生活中难以回避的道德困境。第一本《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来》中,大熊找不到自己的帽子,一路询问路边的动物,而偷拿了帽子的兔子紧张地说了一连串谎言。第二本《这不是我的帽子》,小鱼趁着大鱼熟睡的时候偷走了他的帽子,他一边计划着自己逃跑后的藏身之地,一边辩白自己偷帽子的动机,浑然不知大鱼已经睁开了眼睛。系列收官之作《我们发现了一顶帽子》,两只小乌龟发现了一顶白帽子,他们都想要,但帽子只有一顶,一只乌龟决定忘记这件事,另一只乌龟却心神不宁,在夜幕降临时悄悄地走向了帽子。作者毫不避讳描写儿童内心对物品不理性的占有欲,违反道德的争抢手段,以及可能面临的可怕后果。如果说桑达克的《野兽国》揭露了儿童的恐惧、欲望与孤独感[6],将儿童激烈的负面情感展现在世界面前,使绘本走向成年,那么“帽子系列”则将读者领入了道德的领域,由他们思考对错与惩罚、欲望与道德、背叛与友情之间的关系,在情感体验之外提供了更深的思索空间。这样一个沉重而深刻的话题,作者以表情呆滞却显得滑稽可爱的动物形象,以及文图结合带来的幽默感,让故事变得幽默有趣,适宜儿童阅读与接受。
一直以来,无论是绘本的编辑、理论家、评论家还是推广人,都极度强调绘本的文图关系。这是绘本与其他童书在表现形式上的重要差异与价值所在。在松居直的《我的图画书论》和培利诺德曼的《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中,都认为绘本是利用文图关系、以超越性的表现手法讲故事的艺术形式。大部分绘本作品,文字与图画和谐相融。像《和甘伯伯去游河》这部作品,文字只有一句简单的“他就是甘伯伯”,用图画具象展现了甘伯伯的形象、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与温和的个性,二者相互补充,表达得更完整。少数作品会在图画中隐藏着另一个故事,如《母鸡萝丝去散步》,以文字淡淡地讲述母鸡的散步路线,以图画描绘了一只狐狸几次三番尝试吃掉母鸡的过程,展现了图画叙事的巨大潜力。而“帽子系列三部曲”中,作者乔恩克拉森以文图相悖的设计手法,呈现了令人捧腹的幽默效果。《这不是我的帽子》中,小鱼自信满满地说:“他(大鱼)可能睡很久都不会醒。”但大鱼已经睁开了眼睛。《我们找到了一顶帽子中》,菱形纹乌龟嘴上说:“什么也没想。”但视线却投向了帽子的方向。在亲子阅读时,当大人念出文字时,孩子会观察图画,并且敏锐地发现文图之间的矛盾。孩子在看破书中角色的谎言的那一刻,会收获巨大的喜悦与满足,以及一定的优越感。作者的设计动摇了一直以来以图画诠释文字、渲染故事氛围的设计理念[11],造就了带有强烈个人特点的幽默风格。
2 三部曲的内在联系
纵观这三部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5年左右的创作历程中明显的个人进化。
2.1对角色心理的刻画愈发深入
第一部作品,作者初次尝试绘本创作,讲述的是一个单纯的、逻辑自洽的、带有一定推理意味的滑稽故事,对内心的探究浅尝辄止。读者可以从大熊和兔子不自然的大段话语、文与图画明显的矛盾体会到角色在撒谎时紧张、恐慌的情绪。
到第二部,他借爱伦·坡《泄密的心》(The Tell-Tale Heart)的叙述手法[12],小鱼以独白的形式讲述自己偷帽子后的自省与辩白,试图说服读者,得到认同。这段剖析并不难得到孩子的共鸣,但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心理理论能力,及理解他人情绪与动机的能力。
第三部作品,作者将故事的发生点前移到偷帽子行为发生之前,着重描写了小乌龟犹豫与矛盾的心情。并且,与前两部不同的是,这本书中的两只小乌龟被设定成了一对好朋友,故事中也没有出现任何其他的动物。茫茫沙漠之中,这段友情是他们唯一的情感来源,这就让偷帽子这件事掺杂了更多的情绪纠葛和道德压力。作者将友情与欲望放在了天平上,把故事主题推进到对错更加模糊的灰色地带。要理解这本作品,孩子不仅要能与他人共情,还要发展出一定元认知能力,即对自己计划要做的事情有认知、规划的能力,以理解这部作品中角色的行为逻辑与矛盾重重的内心世界。
2.2 更加开放的结局设计
在第一部作品中,兔子谎称自己没有偷帽子的语言结构,与结尾大熊谎称自己没有吃掉兔子的语言结构完全一致。作者虽没有明确地表达,但是以这种方法暗示了兔子的结局。读者仅需要一点推理,便能够了解作者的设计。
等到第二部作品,倒数第二页是大鱼戴着那顶小帽子的图,明确交待了帽子的结局。而最后一页则是一片水草,没有看到小鱼的身影,它的结局读者不得而知。尽管作者自己设定的结局是小鱼被大鱼吃掉了,但是在表达上留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有研究者将这本作品拿给不同年龄的孩子阅读,3岁的女孩子认为小鱼靠魔法逃走了,3岁半的男孩子认为大鱼吃掉了小鱼,7岁的女孩子在反复翻阅之后认为小鱼逃走了[13]。不同年龄的孩子,处于不同的道德阶段,在生活中受到的惩罚方式也有差异,因而对小鱼的结局也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在其中投射了个人的经验与情感。
第三部作品中,故事结尾更加开放。当菱形纹乌龟慢慢靠近帽子的时候,已经睡着的方形纹乌龟讲述了一个梦境,梦中两只乌龟各有一顶帽子。于是,菱形纹乌龟回到朋友的身边,分享了同一个梦。这是个充满同理心的优雅结尾,缓和了之前“偷与不偷”的紧张情绪,却保留了诸多可能性。或许第二天菱形纹乌龟依然对帽子念念不忘,又或者方形纹乌龟只是假装睡着,暗暗等待着偷走帽子的机会。在菲利普玛奇亚克关于《青蛙和蟾蜍》系列作品及其作者艾诺洛贝尔的采访文章中,乔恩克拉森谈道,《我们发现了一顶帽子》的创作毫无疑问地受到了洛贝尔的影响[14]。他认为,在“青蛙与蟾蜍”的故事中,青蛙虽然很珍惜与蟾蜍的友情,但这只是他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两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对等,友情中总是充满失落。显然,作者对两只乌龟的结局呈悲观态度,但他完全把解释权交给了读者。从儿童到成人,对友情的看法各不相同,也会随着成长发生变化。故事的结尾释放了情感,但也邀请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探讨,拓展了这部作品的适读年龄与讨论的边界。
整体而言,作者在这三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对于绘本语言的运用愈发娴熟,对于儿童心理世界的理解与表达愈发深入,更加自然地通过绘本形式邀请读者对话。这意味着,在图书馆使用这套作品时,我们需要根据每一本作品的特点划分适读年龄,并设计对应的活动形式。
3 三部曲的使用分析与建议
3.1 三部曲的使用分析
首先,这三部作品的阅读过程需要读者充分思考、参与其中,对儿童的认知理解与共情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乔恩·克拉森在绘制角色时,往往会省略面部表情,动作也极度简单,只突出了眼神的变化与视线指向。所有的情绪被隐含在文字当中[15]。因而,读者需要通过投射或注入个人情感,体会书中角色的情绪[16]。乔恩·克拉森独特的文图相悖的设计,导致孩子无法依靠读图补充自己对文字认读、理解的短板。他们需要在文与图的矛盾之中进行推理、思考、提问[15],拼接书中的各种线索[17],融入到作品之中。
其次,三部作品为阅读延伸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仅故事的推进过程中有大量留白,使读者主动参与到故事的讲述中来,开放式结尾也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想象、思考、提出个人理解的基础。与其说乔恩·克拉森讲述了一个基调阴暗、不够积极童真的故事,不如说他提供了一个空间,孩子和家长、教师、图书馆员们可以共同认识、探索、模拟、面对儿童的负面情绪与不道德行为。一部虚拟的作品创造了一个安全的讨论环境,孩子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出假想与意见,无需承担道德谴责与内心煎熬。
综合以上两点,在围绕这三部作品开展集体讲读活动时,可以设计丰富的拓展活动,但要注意参与儿童的年龄。
3.2 三部曲的使用经验与集体讲读中的使用建议
三部作品已经被用于课堂教学之中。美国的老师会在教授“推理”的概念与逻辑时使用《这不是我的帽子》[15]。有的学者基于这三部作品开发了经济概念与经济的教学课程,以四年级学生为对象,了解商品稀缺性、成本、创新性产品、高需求等经济方面的概念与人类经济行为背后的逻辑,鼓励学生创造出自己的“帽子”商品[18]。方素珍、李一慢在面对儿童阅读推广人的培训课程中,以先展示图画、再展示完整的图文的方式,表现《这不是我的帽子》中图文关系的魅力。也有教师试图在课堂教学中借用这种表现方式开展这本绘本的阅读课[13]。然而,目前尚未有文献讨论这三部作品在图书馆活动中的应用。
由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部作品是较难开展集体阅读的。其一,对儿童的参与度要求很高。对于这三本大量需要孩子主动参与、自由表达自己的发现与看法的作品,集体阅读的环境容易给孩子带来压力。其次,剑走偏锋的负面主题相对不容易有热烈的气氛与反应。无论是大熊吃掉兔子,还是大鱼吃掉小鱼,都不是会让读者长舒一口气的大团圆结局。它带来的惊慌、恐惧的情绪需要孩子花一点时间消化、纾解,甚至需要成人帮助引导。亲子共读侧重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与经验分享,与这三部作品的风格更加切合,体阅读更多地是一种活动游戏,需要节奏相对明快的作品[19]。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利用讲读技巧与设计思路使其适宜集体活动。
第一种思路,便是充分进行铺垫,一定程度上牺牲作品的简洁性,但是充分保留其中的戏剧冲突,激发孩子的兴趣。由于这三部作品中使用的文图相悖的手法是逐渐升级的,我们可以以作者为专题,在一次故事会中顺序讲述他的三部作品,使孩子逐渐学会在文图中寻找矛盾、体验快乐的技巧,进而促进对故事的理解。讲读人也需要适时进行语言上的补充,或是用手指提供视觉引导,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一旦作品的体裁、戏剧性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作品的内涵有些折扣也没有关系,孩子在长大之后回顾这些作品的时候,依然能够接收到作者想传达的信息[17][20]。
第二种思路,是基于这三部作品开展阅读分享会,充分挖掘作品的深度。根据德国布里隆市图书馆馆长乌特·哈赫曼设计的“阅读测量尺”,5到6岁的孩子已经拥有在幼儿园生活中与其他孩子相处、聆听他人观点、表达自己想法的经验与能力了[21]。我们可以利用分享活动,鼓励他们深入思索绘本的主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讲读人需要秉承互动、开放的讲读方法[22]。对于孩子的打断、提问、联想,需要及时地进行倾听与支持,不否定孩子的想法,不过多地施加压力,将作者对于读者想法的开放与包容的态度传递给孩子。
参考文献:
[1]康长运.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4):20-27.
[2]张莹银,陈恩黎.桑达克三部曲中的儿童世界[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9,31(04):54-59.
[3]Klassen J, Plan–Collages A A, Letter P, et al. Jon Klassen: Literary Genius[J].
[4]Klassen J. Caldecott Medal Acceptance Speech: They Read My Book![J]. Children & Libraries, 2013, 11(2): 10.
[5]成玲玲. 乔恩·克拉森图画书中的“黑色幽默”[D].南京艺术学院,2018.
[6]Phillip Maciak. Frog & Toad & Me[EB/OL]. (2020-07-03)[2021-2-8]. https://slate.com/culture/2020/07/frog-and-toad-anniversary-arnold-lobel.html
[7]Arnold J M, Sableski M K. Falling Through a Hole and Wearing the Hat of Imagination and Ingenuity: A Conversation With Jon Klassen[J]. Journal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2014, 40(2): 59.
[8](加)乔恩·克拉森,周丹.要么让孩子大笑,要么让他们害怕——绘本作家乔恩·克拉森谈创作心得[J].出版人,2016(02):58-60.
[9]吴昕. 乔恩·克拉森:图书馆为儿童打开阅读视野[N]. 新华书目报,2015-09-04(A16).
[10]Gallagher J L, Kelly E. Economic Thinking with Jon Klassen’s Animal Hat Books[J]. Social Studies and the Young Learner, 2019, 32(2): 16-18.
[11]王岩.图书馆图画书集体讲读选本刍议[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04):10-13.
[12](日)杉山きくこ. がんばれ!児童図書館員[M]. 東京子ども図書館. 2016.
[13]李慧敏.婴幼儿童(0-6岁)阅读推广案例特色研究——以英国、美国、德国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08):109-112.
[14]李娟霞.绘本故事的讲读艺术[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39(11):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