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家长的重要性探微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   作者:刘文婷
[导读]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展小学生良好的日常习惯,更有效地管理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在现阶段小学教育工作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发展,探索有关日常行为的实用教育方法
        刘文婷
        广东省阳江市实验小学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展小学生良好的日常习惯,更有效地管理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在现阶段小学教育工作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发展,探索有关日常行为的实用教育方法。就目前来看,学生行为习惯的养主要来源于家长的教育方式,其关键作用甚至超越学校教育,良好的学生教育都要以家庭教育的配合程度为前提。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是无穷的,不同的家庭教育氛围及家长的教育配合情况,将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为此,以家长的教育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为出发点,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关键词:习惯养成;行为习惯;家长
        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发展,为此后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性格等方面将会得到综合性的提升作用,也将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当今社会对于学生的普遍要求考高分,过高要求文化成绩而忽视道德教育,以至于孩子在受到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时,未能及时进行疏导沟通,导致不良行为的形成。研究的目的在于重点考察学生在每个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背后的家庭教育环境,其中存在的教育问题,以此达到以学生为出发点,从生活中纠正他们不良行为习惯。
        一、家长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影响的现状
        (一)小学生存在不良生活行为习惯
        家长的榜样作用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惯,如家长仪表不整洁,则学生不注重个人卫生。部分家长没有正确地教导小学生如何注意个人卫生,日常生活中忽视教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刷牙、洗脸、洗手等。在小学生出现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时,家长不给予观察和纠正,长时间之后会导致小学生不良的卫生习惯难以纠正;还有一部分家长本身不爱整洁,家庭环境看起来乱糟糟的,小学生又具有模仿的天性,在这样的环境和示范下,很难养成讲卫生和爱整洁的好习惯。有些家长常年因为工作的关系处于异地,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照顾,他们往往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的日常情况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下导致有的学生生活行为习惯缺乏独立性,难以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二)小学生违纪行为不时出现
        当今大多数小学生在班集体中的行为习惯表现情况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重视。但是,仍有一部分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缺乏纪律意识,日常表现中会出现反复违纪的现象。一些学生格外地活泼好动,把“纪律”和“行为规范”视作无物,经常在课上大声说话,无故下地走动,排队时上窜下跳,还总时不时撩衣服,导致同学产生意见,如果其他学生与他理论几句,便会表现出打人、咬人、踢人、揪头发等错误行为,甚至用恶毒的言语攻击他人等。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和谐的班级体需要人人都遵守校规校纪。如果任由其发展,只会让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犯下更大的错误。家庭氛围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一些小学生经常会看到乱发脾气和大打出手的家长,当小学生遇到事情或发生冲突时,第一反应不是通过沟通交流解决问题,而是选择暴力这种潜在的解决办法。


        二、家长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方式
        (一)及时纠正小学生不礼貌行为
        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不懂礼仪礼貌的人会给人一种粗俗、无礼的印象。对于孩子不礼貌的行为举止,家长要客观地进行分析,耐心地跟自己的孩子讲一些故事,吸引其注意力,及时改掉坏的行为。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纠正孩子行为的时候,必须要严肃认真,施与孩子一定的压力,使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对孩子要求的事情,作为父母应当率先做好。当孩子在未分辨是非对错之前出现有一些错误的行为时,家长要及时纠正,避免养成不良的习惯。
        (二)增强小学生的生活独立性
        家长应该要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对于孩子自主完成的事物要给予一定的赞扬与肯定,这样久而久之才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此外,孩子在初学阶段都会犯错,家长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注重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健康,给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避免过度的爱,给孩子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否则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很多小学生存在入学学习困难的情形,主要在于入学后与入学前的作息习惯不一致,入学后,家长需要从早晨起床就开始手忙脚乱地伺候小家伙穿衣服洗脸吃饭,孩子不开心且大哭大闹更是司空见惯。因此,在增强小学生的生活作息习惯养成方面,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做一个作息时间表,以此来帮助低年级学生顺利入学。
        (三)建立起正确的教育方式
        提高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应做到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沟通氛围,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行为举止很容易受到家长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学业压力大,心里波动幅度大,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不能一概而论,不要批评责备,应与小学生勤加沟通。另外,学校教育中,应加强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家长会向家长灌输一些沟通思想的重要性,老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的手工作业来促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充分的发挥家庭教养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
        三、结束语
        原生家庭教育对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最为重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学生会经历学校教育,但是家长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最直接的影响,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所以,家长应该慎重选择教育方式,多给孩子一些民主权利和真正的选择权,冷静克制自己的爱,多鼓励孩子,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下,对今后在学习上、工作上更好发展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尔丽.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思考[J]. 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 2020(2):94-94.
        [2]夏茂玲.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原则和途径[J]. 新课程(教研版), 2019, 000(012):167.
        [3]吴修梓. 有坚持,才有习惯——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之我见[J]. 好家长, 2019(40):197-1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