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在初中语文课程资源中的开发与利用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何伟强
[导读] 最近几年,随着外来文化入侵,爱国思想教育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何伟强
        广东省茂名市崇文学校        525000

        摘要:最近几年,随着外来文化入侵,爱国思想教育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还原历史真相,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前言:
        红色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实施改编以后,收录许多与革命传统或者爱国主义情感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均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拥有爱国主义思想,建立正确的历史认知观。初中语文教师应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秉承革命先烈遗志,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为己任,心系祖国发展建设,成长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
一、培养爱国情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初中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爱国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兴衰。早在前几年,许多出国留学的精英学生为了能够获得当地的绿卡,不惜在大庭广众之下发动有辱国家尊严的言论,这种精致利己主义者违背基础教育初衷。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随时准备为国家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自身爱国主义信念。在日常教学中红色文化资源包括民族精神以及中华优良传统,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加深学生历史正确认知。例如在学习《邓稼先》一课时,邓稼先先生作为我国“两弹”元勋,为我国原子弹武器设计制造做出诸多杰出贡献,正是因为有许多像邓稼先一样放弃国外高薪待遇,一心奔赴国家建设事业的先驱者,才能将我国国防自卫武器发展为世界领先水平。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先驱者,才使得我国摆脱西方列强的经济制约,逐渐在世界舞台呈现大国担当。初中生正处于人生价值成型阶段,语文教师应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中形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意识,纠正学生思想认知中的精致利己错误观念,使学在人生道路上学习邓稼先等先驱者,树立为国家繁荣昌盛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
二、健全学生人格,注重语文德育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许多学生在溺爱环境中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思想意志力过于薄弱,每当遇到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时往往消极逃避、视而不见,未能积极主动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许多极小的事情都会让其产生偏激行为。另外,有些学生受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奢靡攀比之风盛行,生活中不知节俭,花钱大手大脚,缺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长此以往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不会艰难险阻的革命精神。

例如在学习课文《消息二则》时,该篇课文是由两则新闻消息所组成,第一篇新闻消息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第二篇新闻消息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虽然这两则新闻消息内容较为短小,但新闻中所包含的革命精神却是值得学生予以学习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本课红色资源,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播放有关“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新闻资料,这样学生便可以通过直观视觉感受,学习革命先辈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战狼》片段,通过现代军人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纠正学生盲目追星的错误心理,使其将所有精力投放在日常学习当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性革命先烈致敬,并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中华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三、挖掘红色资源,开展多元化教育活动
        学校文化氛围对浸润学生心灵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在学生午休期间播放红色经典歌曲,在班级走廊设置红色革命文化角,张贴有关革命英雄的人物介绍,通过多元化红色教育氛围,熏陶学生思想认知情感,以此起到环境育人的教学成效。除此之外,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开展“红色文化故事会”,要求学生利用空余时间,通过图书馆查阅书籍、网上查找资料等方式,收集有关红色革命的文献资料,了解革命英雄事迹,学会运用绘声绘色的讲述方式,为其他同学带来跌宕起伏的故事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可按照红色主题教育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归纳分类,如散文类《土地的誓言》、诗歌类《沁园春·雪》等,教师通过教学分类可以将不同形式的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发奋图强的民族精神。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一课时,教师应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与红色文化主题进行衔接,并对课堂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举一反三的解决问题能力。“同学们,阅读完《沁园春·雪》这篇课文以后,你们知道作者想要借这首诗表达怎么的思想感情吗?”“这首诗磅礴大气,对我国壮丽山河予以赞美,同时点评了历代英雄人物,体现出诗人坚信未来的豪情壮志。”在学生完全理解本篇课文以后,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资源拓展,引导学生阅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文,让学生通过对比认知感受作者写作风格。该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形式,有助于学生珍惜当今得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谨记今天所有美好的一切都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以此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并将“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作为人生为之奋斗的信念。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初中语文教材红色文化资源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各类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使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铭记历史,传承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前有周恩来先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有当代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读书”。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当中,使语文教学焕发耀眼夺目的光。
参考文献
        [1]沈世银.对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探寻[J].文理导航(上旬),2020(09):20.
        [2]陈瑞云.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探讨[J].教师,2020(21):50-51.
        [3]张立静.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6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