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融入几点心灵鸡汤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高琼
[导读] “润物细无声”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
        高琼
        重庆市长寿区川维小学     401220
                                        
        摘 要:“润物细无声”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识世界、持续学习的工具,同时该学科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融入;德育

        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
一、分清语文教学和德育的界限
        我们语文教师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我曾在教学《再见了 亲人》一课时,采用了“媒体辅助,转换角色来体验情感”的教学思路。一开始,我一反往常以学习课文为主的常规,改成了学生转换角色后进入情景之中的仿作,并深情并茂地朗读。先紧紧地围绕着课堂教学的目标,用悠扬,柔情的音乐奠定本课的基调,用直截了当的语言揭示本课的训练重点——进行角色转换(转换成朝鲜人民的身份),仿照课文结构(话别——回忆——赞美)进行习作,在有感情的读好自己的习作。即于情感体验中学好本文。由于有音乐的刺激,媒体的辅助,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的进入了角色,引发了情感。接着,教师又以身示范,为学生作榜样,在电教手段的帮助下成了一位朝鲜老大娘,饱含深情的和志愿军战士话别:孩子啊!让大娘再看你一眼……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了,灵感被激发了,创作的热情达到了高潮。于是一位小金花,朝鲜大嫂应运而生,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英雄的壮举又在学生的眼前浮现,成了学生笔下的素材,并牵出了万般柔情,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很快的写出了一段段文字。然后,通过学生自己朗读。互评。互改,学生很好的领会了文章的内涵。让学生感受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受到这方面的爱国教育。
二、创设情境
        我们不仅要“晓之以理”,还得“动之以情”,即教师的思想感情进入课文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中的情境,发挥文学形象的感染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感情深处,使他们在道德感上受到深切的影响。还记得盛新凤老师在《跨越百年的美丽》课堂的第一课时上,聚焦第三个镜头时,写“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在烟熏火燎的环境中工作是怎样的一个环境,利用音乐制造气氛,让孩子们想象当时的环境。

有了音乐的铺垫,作为情感的激发点,孩子们抓住人物的衣着,长相,神情,动作,写出了脑海中“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的形象。让我们也看到听到了居里夫人的执着坚定之美。
        这种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完成了知识的主动构建。以情感的激发,达到了教学的效果,学会用所学的语言文字进行情感的自由表达,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我们讲授了思想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学生就能把这种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而是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后,才能产生内心的需要,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激发情感,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
三、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如《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丰碑》、 学习这些课文时,教师应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学习这些课文时,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加上教师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四、加强道德品质教育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越来越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爱、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小语教材中也不乏这方面的思想内容。如《古井》、《挑山工》、《白杨》、《高粱情》这些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格、关爱他人的情怀。出示生活中同龄孩子受挫的案例,该怎样生活怎样面对困难,写一封信的形式让孩子们关爱他人的同时,学会意志坚强。
五、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读一本好书胜过教孩子4、5年,甚至更久。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之一,也是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途径之一。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比如可以在上阅读课时,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受到了课外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布置课外阅读摘抄,每天一小读,每周一大读的读书活动,配合学校的课题研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专研学生,深化德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育人的目的。
        “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只有钻进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语言因素及语文教学活动中去,还要与语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中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一件件使学生从思想情感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理解与表达能力提高提高了他们的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

        【2】 方振玉《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1期.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4】李君容;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J];江苏教育;1985年Z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