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奋
广东省雷州市附城镇浦西小学
摘要:想要提高小学语文学习能力,广泛开展阅读、加强阅读能力培养,是最有效的手段。教师需要及时的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广泛开展阅读,扩大阅读量。只有读的多才能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拓展阅读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拓展式阅读;小学;高年级
开卷有益一直都是教学的共识,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对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目标。然而当前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仅依靠语文教材进行教学,将学生的视野局限于课本和考卷中的现象,这完全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阻碍了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拓展式阅读的概念
语文拓展式阅读是指,以教学内容中的某一知识点为中心进行辐射,关联到其他的阅读材料中的过程[1]。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先找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可以是某节课的关键词,可以是物体特征,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发散到其他的作品中。学生可以通过不断的对比、关联,自主探索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二、当前拓展阅读取得的效果
(一)在小学高年级全面开展
教师是否认真实施拓展阅读的工作,是决定阅读效果优劣的关键。当前几乎所有小学语文教师都提倡进行拓展阅读,并认真开展各项活动。由于各学校的教学理念存在差异,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拓展阅读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按照教学组的统一安排,多数教师会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围绕着教学目标重点进行适度拓展,扩大阅读内容。学校也会鼓励教师结合学生的现实表现,探索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互相学习交流,以丰富完善并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
(二)提升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为了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多数学校专门成立了图书馆,购置了许多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为师生们免费办理借阅证,师生可以随时去借阅课外书籍。同时,教室一般均设有图书角,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籍带到班级内,可以利用课间或自由活动时间进行阅读,还能与其他同学进行探讨交流。用这样的方式,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了足够多的阅读机会,开阔了学生阅读的视野,通过日积月累的阅读,增加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以小组合作方式拓展
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的培养,对此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2]。检查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能力,可以采取手抄报、交流会等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小组内自主探究、自主组织、自主评比的方式,检查学生课外阅读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收集材料,自己梳理总结,并自己进行评判,从而获得拓展阅读的相关技能。
三、拓展阅读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选择的切入时机有待加强
在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拓展阅读时,教师容易无法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在备课时教师需要弄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创作背景、写作目的等诸多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这些问题有了宏观的把握之后,才能开展拓展阅读教学。但是部分教师会选择在正式学习课文前直接引入拓展阅读材料,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拓展材料,让学生可以进行对比着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容易让学生抓不住教学重点,深入学习时产生困惑。还有的教师会选择在课文学习结束时,草草地引入拓展材料,刻意地让学生接受拓展材料,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莫名其妙。
(二)切入点不准确,影响教学效果
多数教师会在选择以课文中的某一个知识点作为切入点,实施拓展阅读。通过课文与课外读物的对比,从而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但是部分教师在拓展阅读时,往往选择的切入点较为随意,没有真正的把握好本节课的核心知识,从而导致在拓展阅读时无法准确地与课文知识连接在一起。例如,小学五年级上册《窃读记》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小姑娘在书店偷偷地读书的故事,整篇文章,情节紧凑,引人入胜,细致地描述了小姑娘看书时的复杂心理——既想“贪婪”地读书又怕别人发现。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时,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学习小姑娘爱读书的好习惯,甚至于因为没钱买书而想办法读书,从这点出发可以引入《凿壁借光》等条件艰苦依然爱学习的故事。
这个切入点是想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这样的的想法没有错,但是整体较为片面,应该广泛的寻求描写心里变化的文章。可以广泛的寻求描写心里变化的文章。
(三)拓展方式较为单一
拓展阅读有许多的方法,可以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也可以学生自己阅读,还可以师生一起进行探讨。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否难度较大,学生是否能够完全理解。如果难度较大,可以多加入教师的讲解。如果难度较小,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对于阅读材料中讲述的非常优美或精彩的文字段落,学生和教师可以共同去探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为了保持课堂的节奏,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多采用了教师讲解的方式,较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自主阅读。这样的方式下,仅仅把拓展阅读作为一个不起眼的辅助手段,没有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拓展阅读体验感较差,很难做到自行阅读,自己去观察,发现文章中的精彩之处,也无法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关联。
四、提高拓展阅读效果的措施
(一)吃透教材,选好拓展材料
教师应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做到非常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拓展阅读。应该选择与课文密联系较为密切的拓展材料,确保学生的思想围绕在教学目标中。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思路,赋予更多具有创意的。如果拓展材料与课文存在不完全切合的情况,教师可以从写作背景、作者资料、写作题材或文章体裁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学生可以主动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便于增强学生对拓展材料和课文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如何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那段历史,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需要教师首先要仔细研读教材,让教师与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再实时地引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赞颂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二)适时引入拓展材料
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入拓展材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教师备课需要利用拓展材料让学生可以迅速地融入到课文教学中,充分地将材料中有趣的信息及时传导给学生。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弄清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拓展材料。因为这是《西游记》中的节选片段,拓展材料很好选择,我们直接可以选择《西游记》中其他的片段进行拓展,但是这个片段不能随意选择,否则就会变成了《西游记》故事的研讨会,应截取猴王出世后学艺的一段,这是与本节课联系较为密切的,也是主人公从出生到成长的阶段。
(三)拓展阅读活动空间
组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提升大众阅读的积极性。利用高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将书本知识“活”在生活中。如在学习《北京的春节》时,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将教室布置成过年的场景,探究不同的地域在春节这个浓厚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加深对地域文化的亲和力,也把课本知识延伸出课堂之外。
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外国名篇是小学生比较喜爱的文学形式,通过舞台剧和校园剧的形式让学生喜爱。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和搜集相关的外国名篇,指导学生观看名著微电影和片段的手段来丰富阅读课堂。
(四)拓展阅读有效方法
对于不同阅读水平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目标。在《初识鲁迅》这一单元时,从鲁迅的笔名家庭入手,了解鲁迅出生的背景和年代。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相关的文章和作品,播放影视化的资料,指导学生写作书评和影评。拓展阅读相关技能,利用阅读和朗读结合,优化阅读习惯,结合略读、精读、速读等方式,;组织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利用思维导图梳理阅读材料脉络;摘抄好词好句,养成随时记录和做笔记、点评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将学到的好词好句和精彩段落,应用到文章写作中。
四、结论
六年级学生面临着小升初的学习压力,每天分配在语文科目和阅读上的时间非常有限。提高阅读效率成为高年级阅读教学最为需要重视的课题。在阅读书目和内容的选择上,围绕趣味性、应用性、课内关键性等主题选择书目和资料;针对高年级学生,在内容和架构上做到深入。
参考文献:
[1]巩玉安.拓展性阅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7(06):81.
[2]刘冀斌.拓展性阅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0(0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