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   作者:陈碧燕
[导读] 数学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
        陈碧燕
        博罗县石湾中心小学   广东惠州   516000
        摘要:数学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然而由于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难以主动构建自主学习的模式,从而导致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入,应用不扎实,对于隐藏的数学思想不能更好领悟。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倡导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因此需要进一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进一步提升数学课程的的教学实效。本文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展开论述,从实践的层面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课程教学
        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倡导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加强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形成,成为广大数学教育者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情境教学的基本概述
        情境教学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教改目标的全新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利用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心境产生共鸣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的产生可以是客观存在,同时也可通过人为设置,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自主探究,从而实现教和学过程的和谐统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数学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学科的系统化课程,实现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以及情感态度4个维度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品格养成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提升综合能力,具备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小学数据情境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从幼儿园的学习方式转为小学的学习模式,小学低段学生正处在适应阶段,该阶段的小学生接触数学的时间较短,没有形成一定的数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过于依赖教师的引导,而对于未掌握的知识或不会解答的题目不善于主动思考,其思维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在对于本阶段的学生,最关键的步骤是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思考的兴趣,一定要把握课程教学的关键点,从而吸引学生乐于学习。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进一步加强学生与课本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促使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营造课堂情景的真实性。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课改背景下,各门学科都提倡重视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数学综合能力主要包括6大方面的内容,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以及数据分析,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实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数学综合能力包含了多方面的复杂能力,而将其综合应用,最终是实现有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在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仅靠传统模式的讲授、板书难以实现,而应创设一定的真实问题情境,并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进行长期练习,让学生处于真实的数学环境中,不断锻炼数学逻辑思维,并尝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学习结果,教师的关注重点应放在问题探讨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模式,并鼓励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构建起严密的、完整的、系统性的思考模式,有效促进综合能力的形成。例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左右》的情景创设中,可以从学生的具体生活中进行挖掘,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场景——“大课间时在校园的一个楼梯口,一个靠右边行的男生撞到一个靠左行的女生”。老师提问,“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情景,评判谁对谁错”。

这是生活中遇到的真实场景,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发表看法,比如“男生不对,他撞人了”、“女生不对,因为她走错了路线,上下楼梯都应该靠右边行走”......通过对生活中真实问题的探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左右”概念的认知,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辨别,从而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
        (二)引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情景的探索性。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应当充分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例如好奇心、喜欢追求新事物、有强烈的表现欲等等,并根据其具体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方式,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宽阔的框架,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具体内容则需要学生进行补充,而对知识框架补充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真正理解程度,以及对于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来构成数学知识架构的完整性。针对于数学学科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解决方法,建立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融合一定的趣味性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创设出能够实现实践和探索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课程中,在完成基本知识学习以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掌握情况设置情景探索环节。“你最喜欢生活中的什么角”,要求学生把自己将自己认为最喜欢的“角”剪成相应的卡片,并且可以对其进行装饰,在下次课程中进行展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到你喜欢的角的初始模型。在这一课题引导下,学生会更留心于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并加强思考,进一步提升探索欲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三) 引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情景的针对性。在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过程中,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促使教学成效的提升。对于情境的创设上,应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充分把握重点难点等知识,进行相应情境的创设,提高教学成效。在情境创设的具体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情境创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仅会起到知识的导入作用,而且会对整个课程从始至终都发挥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设置情境的时候要抓住重点,再通过相应情境的强化,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攻克难点。例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稳定性》,要充分抓住“稳定性”创设教学情况,例如提出问题“在盖房子的过程中,窗框没有安装之前,木工师傅首先会在窗框上斜着钉一根木条,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播放相应的视频,或者通过相应的实验来呈现。例如,将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木架,然后用各种方式扭动它,观察状态是否会改变。同时用四根木条钉成四边形木架,同样的方法观察是否改变。然后在四边形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让其形成三角形,再观察是否会改变。通过这个实验,加强学生对于稳定性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对于生活中应用意识的提升。
        综上所述,要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课程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需要营造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并注重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并与生活有机结合,逐步内化到个体的知识结构中,努力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数学综合能力形成。
        
        参考文献
        [1]董兴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研究[J].学周刊,2021(16):81-82.
        [2]王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问题分析[J].小学生(中旬刊),2021(05):127.
        [3]徐涛.情境创设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02):60.
        [4]刘刚.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构建有效小学数学课堂[J].新课程,2021(07):127.
        [5]张建荣.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2021(03):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