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卓
( 河南 三门峡 教育教学研究室 472000)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对于学生的思想指向、动力供给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对于坚定学生社会主义信仰、引领学生履行民族复兴使命、落实党中央立德树人教育方针极具现实意义。就此,针对提出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增加文化自信占据分量、于初中历史教育教学途径创新文化自信传播形式、于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提升文化自信实践成效。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实践研究;
文化自信属于一种思维理路,其培育、形成乃至于实现,均需以宏富文化知识体系作为基础载体。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诞生95周年会议就文化自信作出重要论述,强调文化自信属于立足于人民、立足于历史的基础自信。在中华民族所孕育的5000年历史文化中,包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凝聚中华人民宏富的精神追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基本涵盖中国近现代史、古代历史,可借助于此进行文化自信培育,可帮助学生深度认知文化发展,继而适应当代文化生活。据此可知,以初中历史教学为载体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既为一有效路径。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可行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报告中曾经表明:中华历史长河衍生的历史文化,是实现文化自信的核心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源泉。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历史教学之于文化自信培育的价值内涵,为在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厚植土壤。一方面,在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传承中华传统优良文化之“根”。初中历史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于社会发展中进行针对性革新,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同时,初中历史既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智慧、气度的具体表现形式,与中华传统理念本质相通;也是社会思潮变化下思想观念遵循发展规律的创新性成果,与时代变化特征相融。另一方面,在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魂”。在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桥梁,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内核。初中历史凭借自身具备的历史性优势,赋予文化自信时代性内涵,为学生理解与贯彻中国社会主义理念提供主要阵地。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立足于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蓝图,借助历史教学这一渠道进行文化自信培育具有正向引导及反向抵御功能,是培养时代新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在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具备正向引导作用。就中华民族而言,初中历史是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凝练,与价值观取向本质相通,是引导价值重塑、提升民族素养、实现民族进步、加速国家崛起的重要推手。就学生个体而言,初中历史内含的家国情怀、助人为乐一众精神魅力,能够直触学生内心世界,引起情感共鸣、情绪共振、价值认同并引导学生行为。另一方面,在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具备反向抵御作用。环顾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自信主要体现在摒弃腐朽文化糟粕、推动民族文明发展进程当中,具有反向抵御愚昧落后功能。从现实维度出发,文化自信是随之时代价值演变迭代,进行不断升级、补充与完善的精神凝结。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言,“先进文化精神如果不占领重要阵地,消极思想就会趁虚而入”。文化自信中的红色属性,是传扬正能量、占领精神制高点、反向防御消极思想的利剑。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进路
(一)教学内容:增加初中历史文化自信占据分量
教学内容作为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是课堂教育的基础前提与理论支撑,为学生传授文化理论知识,实现文化传承。将文化自信融入初中历史,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实现与时俱进式教学,增加初中历史中文化自信占据分量。其一,在中国古代历史课程中增加文化自信分量。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自信的认知,为发扬文化自信、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夯实基础。其二,在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增加文化自信分量。结合红色英烈革命斗争阐述中国发展近代史,通过宣传英雄烈士在改革发展中的开创作用,帮助学生体悟和平生活的不易,为传承文化自信、培育爱国主义情怀筑牢防线。
(二)教学途径:创新初中历史文化自信传播形式
教学途径是课堂教育的宣传渠道与传扬桥梁,借助学校的教学阵地优势,加深学生文化认知能力,实现知识传播。将文化自信培育融入初中历史,通过拓宽教学途径,实现寓教于乐式教学,创新初中历史中文化自信传播形式。第一,优化校园网络平台。初中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时,可基于互联网发展趋势,结合学生网络聚集现状,增加校园平台有关文化自信的教学内容。详细而言,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设立文化自信版块,推送文化自信事迹,辅以音乐、图片、视频、文字、歌曲、舞蹈等资料,营造趣味性历史文化学习网络平台。第二,开展情景教学。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过程中,可依据微课、翻转课堂、网络课堂等新型模式,开展情景教学,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或者以话剧表演等形式开展文化自信主题班会或团日活动,在注重理论性的同时兼顾娱乐性,在寓教于乐式情景教学中实现文化自信培育。
(三)教学活动:提升初中历史文化自信实践成效
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摆脱了泛泛而谈式理论说教,促使学生将教学理念内化于心。将文化自信融入初中历史,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脱离传统空洞式教学,提升初中历史中文化自信教学成效。一方面,举办体验活动。学校可与当地纪念场所、文化图书馆达成合作意向,通过举办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基地。纪念馆可赋予学生义务讲解员角色,为学生创造自学文化自信、讲解文化自信、分享文化自信感悟的平台,促使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加深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另一方面,举办教育活动。学校可于诸如烈士纪念日、国庆日、“十二九”纪念日等节日中,组织开展相关纪念活动,包括组织学生开展文化诵读竞赛,促使学生感受文化自信内核,健全思想道德观念。学校应当举办演讲、辩论赛、征文等文化自信主题竞赛活动,邀请初中历史课程教师、文化名人相关主体参与其中。通过线下教育交流,促使学生传承、践行、发扬文化自信。
三、结语
在历史巨轮持续向前推进态势之下,研究先行研判借助初中历史教学培养文化自信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并对当前借助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文化自信的实践探索展开分析,随后,根植于实践探索不足之处提出笔者的几点实践进路,期望为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予以助力。
参考文献
[1]孙燕.树立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9(9):47-50.
[2]郑军.文化传承语境下的高职院校历史教育策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4):93-96.
[3]王向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7):4-7.
[4]刘军.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历史逻辑与理论旨趣——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时代文化自信[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20(2):148-154.
作者: 韩卓,本科学历,现在三门峡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任职,研究方向,历史教学。
课题名称:省级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研究,编号:JCJYC1911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