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新课改下的未来语文教育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李士元
[导读] 新课标下我国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是以语言学、文章学和文学为三大支柱的语文教育
        李士元
        (济南市历城区董家镇温家小学,山东济南250105)

        摘要:新课标下我国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是以语言学、文章学和文学为三大支柱的语文教育.语文首先必须姓“语”,但由于三者侧重点不同,语文教育将形成多种模式、多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这些模式、风格和流派都将在新时期的实践中接受检验。
        关键词:新课改;未来;语文教育
        目前,我国教学正经历着新的改革,新课标下我国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是以语言学、文章学和文学为三大支柱的语文教育。语文首先必须姓“语”,但由于三者侧重点不同,语文教育将形成多种模式、多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这些模式、风格和流派都将在新时期的实践中接受检验。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大凡新兴学科的崛起,旧有学科的突破,无不借助于波诡云谲的历史巨变,无不得益于风云际会的时代大潮,中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是如此,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也是如此。这便是一种历史的机遇。而这种历史的机遇每每周期性地出现,不断地推动着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向前发展。人类社会正面临第五次产业革命。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历史巨变之中,中国的语文教育不可能不发生重大的突破。当然,语文教育的变革必须依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中国语文教育的突破也要遵循它的规律。中国的语文教育实际上分为两个历史范畴。古代语文教育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语文教育,是集经史子集于一体、熔文史哲经于一炉的大语文教育。近现代新学制建立后的语文教育,才是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学科教育。古代语文教育已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宣告终结,代之而起的便是1904年独立设科的语文学科教育。这种新制下的语文学科教育已经走过的将近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表明, 语文学科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 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提高民族素质的问题,它要努力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对语文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推动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教育学专家认为,近百年来我国语文教育有过四次比较大的变革,都和当时的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第一次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第二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国文改为国语,白话文逐渐进入教材:第三次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国文、国语统称语文,实现言文一致;第四次在1978年后,语国文语文救改出现高潮。随着当前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很可能出现第五次变革。我国语文教育内机本身正在面酸重要变革,适逢由信息革命所引起的人类社会第五次产业草命的撞击,内在动因与外部机遇的巧妙融会,导致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性突破,这也就顺理成章、势在必然了。
        未来语文教育要求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道德修养,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单凭满腹经纶、能说会道将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作为一一门学科,语文教育具有怎样的性质?明确这个问题,既是认识语文自身内涵的必然延伸,又是确立语文教育目标的必要前提。这个问题曾经它是人们长期争论的焦点,它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支配着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行动,有形或无形地制约着语文教育质量的成败得失。人们对它有过多种定位;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性、社会性、基础性、情意性、实践性、知识性、等人文性等等, 说明语文学科性质多元性的客观存在:人们对内它也有过多次论争。 最近,著名特级教师于渐关于语文教育学性质观的反思的文章见诸期刊,正是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走向深入的一个客观表征。学科性质之争反映的是语文教育的大是大非问题,论争总会持续下去。但是,道理越讲越市,真理愈辩愈明。长期论争的走向是旧有分歧逐渐趋同,新生矛盾再度展开,呈现一种“分歧一趋向一 再分歧一再趋起向"的蝶旋式上升的态势。经过长期反复和深入的论科、学科性质观络归趋同。
        语文自身内涵的丰富性,决定语文学科性质的多元性:语文学科性质的多元性,决定语文教育目标的全面性。语文不是单打一的东西, 语文教育也不能单打一。来来的语文教育是未来教育的有机成分,既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又要让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它既然具有基础工具性,就要听说读写,训练能力:既然具有人文教育性,就要陶情治性,塑造人格:既然具综合实践性,就要内外结合,求知开智。长期的探索,正负双面的经验,使人们把语文当作基础工具,也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交流交际、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而是把它作为“做人的工具,生活的工具,发展智力的工具”。未来的语文教育目标将是全面体现教育方针、全面切合学科性质、面向全体学生、促其全面发展的科学的学科教育目标。
        教材改革的重点是内容的变革。未来教材内容的变革将以适应时代、贴近生活、拓展视野、讲求实用为指归,使选材范围更加现代代。当然,传统的名家名篇是要的,不但21世纪需要,而且恐怕31世纪仍需保留,非如此则无从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无从体现高雅文化品位,无从熏陶感染塑造完美人格,这既可从我国港台的国文教科书中获取佐证,又可从日韩等东方文化圈国度的国语课本中得到启发。然而,更多的应当足反映现代化、体现应用性的文质兼关、推知益智的科技说明文以及应用文的大量入选,这一点,我们今天就可以从走在我国前面的现代化T业国家英美德法日谈等国的母语教材中瞥见端倪。
        教材编排更加系统化。我国在语文教村的编排上艰苦算探索了数十年,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毋庸讳言语文教材编排的系统化至今尚难尽如人意,必救材编排的的探索已经成为语文教材改革的焦点,只要舍能很下功夫,花力气,锲而不舍,锐意进取,在21世纪这一百年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语文教材编排体的系的更加系统化是必然的,甚至实现教材编排体系的重大于突破也是可以预期的。
        教材类型更加多样多。我国教材制度实行由编审合一国到编审分开的重大改革,促进教材建设走向繁荣,教材类型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不仅指内容与体系的多种门类,出现人一纲多本、 多纲多本的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指媒介与载体的多种形态。
        21世纪是一个现代化的世纪。 现代化的迅猛推进,将促成我国语文教学手段的重大突破。这种突破,将集中反映在这样几个“提高”上:
        提高电教媒体的应用率。以往语文教学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 的小手工业生产方式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变,从城市到乡村,从高校到小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档到高档,电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将次第推开,直至普及到每一个偏僻的角落。
        提高教学信息的集约率。随着全球性信息革命的到来,随着科学中电教媒体的应用,随着社会上教材类型的泛化,教学信息将急剧增长。于是,开放式的语文教育也就借用工农业生产集约经营的方式,提高教学信息的集约率,筛选信息,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密度,优化教学流程,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益。
        提高教学过程的调控率。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小至投影板书、影视直观,大至人机对话、远程教学,一章-节乃至一招式都可以通过电教手段比较严格而周密的调节控制,既便于芟除枝蔓,突出重点,又便于多向交流,加强反馈,以保证实际的教效果。
        提高学生操作的动手率。电教媒体是由人来操纵控制的。进入现代化社会,电教媒体的普用,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终端的广泛应用,将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学会实际操作。这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特别是人机对话与远程教学,将基本结束传统的“先生讲学生听”、“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局面,促使学生从小就必须学会操作电教媒体,坚持全程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未来的语文教育随着电脑和多媒体的普遍使用,随着人机对话的成为现实,读写听说的内容和方法会出现新的变化。诸如文字符号的标准化,语言的标准化,印刷文字的阅读能力和屏幕文字的阅读能力并重,汉字书写能力和汉字编码输入能力并重,用最经济的文字传达准确而丰富的信息能力将被人们高度重视,文字教材和激光软盘教材并存而对课堂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为练而写和为需而写并存而对写作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如此等等。这种变化如同世纪初的白话文、国语标准音、简化字的出现一样, 是新世纪孕育成长的新生儿。
        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把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从而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