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维
横县百合镇中心学校河塘教学点 530302
摘要:兴趣如名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将生硬的语文知识具体化、生动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出发,探索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应用趣味教学法,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趣味教学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前言:生活中常有这么一个场景,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小石子,湖水将会泛起阵阵的涟漪,整个湖泊就会生动起来,湖水犹如活过来一样充满生机。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就犹如这平静的湖水,要激荡起涟漪,需要增加课堂中的趣味性环节,学生才能够“活过来”,因此,趣味教学法就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使用趣味教学法,往往能够起到教师所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多种原因的局限,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却是不容易的,现状堪忧,急需改善。
一、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1.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较低,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不足。从调查来看,当前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学习不是期待的心情,而是“不情不愿”地学习,上课对他们来说犹如“折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现在的语文课堂缺乏趣味教学,相比之下学生更喜欢课后的玩耍、课下的课外书等,对于语文课堂的学习则认为是无趣的,不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语文课堂的教学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不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不知道文章在说什么,更加不能够与文章的主人公产生共情,完全无法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从语文课堂的教学中看到了作者表达的实际与自己生活的实际有距离,自己不能够对主人公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无法引起情感的共通。
3.学生对语文知识缺乏探索的欲望。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没有期待的心情,他们不想去完成教师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有部分同学则是选择潦草完成,完全没有探索的积极性;部分同学,在语文课堂上则是对教师的引导“漠不关心”,对教师的提问不理睬、不思考,对课堂教学中的疑问也是置之不理。他们没有增加自己语文学科知识的想法,课堂中也不想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课后更是对学习抛掷脑后,学生对语文知识缺乏探索的欲望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本人的成长。
二、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策略
1.利用趣味游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独特特点,他们喜动不喜静,喜好玩不喜古板,喜轻松不喜沉闷,这是学生处于小学阶段独一无二的特点,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基础因素。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讲授式的语文课堂对学生来说是刻板、沉闷和枯燥的,学生较难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因此,我们不妨从趣味教学法着手,用小学生喜欢的趣味游戏,如猜谜语、讲故事、演小品、打擂台、拼字词等游戏活动,来将沉闷的语文课堂变为生动形象、有趣活泼的语文课堂,在激趣的同时,活跃气氛,增加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我主要利用了猜谜语作为趣味教学法的手段,来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我在导入环节,先用课件展示了几张图片,引导学生来猜测谜底,比一比哪一组猜测的最快最准确。在猜井底之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谜语的过程中,学习比赛、活跃的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个个学生都非常踊跃。这时候我再用语言进行引导,表扬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课外知识的丰富,再点明寓言就是小故事揭示大道理,然后顺势引入今天的课题——寓言故事《亡羊补牢》。由此,在游戏的引导下,学生对《亡羊补牢》这一课的学习非常积极,不止感觉学习过程是有趣的,学习的动力也增强了。
2.利用趣味情境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有非常强的共情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这些是简单文字或者语言表述很难达成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虽然他们处于富有想象力和共情力的时期,但是也还需要有具体的一些场景、情境来给他们提供平台,才能够真正走进课文,增加情感体验,从而理解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因此,利用趣味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我就充分借助多媒体,结合丰富多彩的图片来创设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增加学生对于乡下人家的情感体验。在课堂开始之初,我出示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一张张图片的同时,回忆起自己身边乡下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图片有油菜花,有小桥流水,有青山绿树,还有一户户人家和炊烟袅袅,学生在情境中感同身受、身临其境,通过自然朴实、亲切祥和的乡下人家的情境体验,学生眼前仿佛呈现了一幅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体会着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学生对乡下人家的情感体验也增强了,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 ,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 、迷人的风景”的情感,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1]。
3.利用趣味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
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就是在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与成长的[2]。因此,问题对于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十分关键。为了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漠不关心”、“一问三不知”的情况,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喜欢有趣事物的特点来设计问题,通过趣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索语文知识的好奇心,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领会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3]。
例如,在教学《我家的小狗》一课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发了一些趣味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好奇心。我先是用课件出示不同的小狗图片,然后提问学生:“小狗很可爱,给我们带来了的快乐。你们喜欢狗吗?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通过联系生活的提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小狗的特点,激起他们探索本文“小狗”的欲望。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多次利用提问来过渡和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如在学习狗很“淘气儿”这个知识的时候,我结合课件,先展示了狗和火车赛跑的图片,再提问学生:“作者怎样写出小狗的淘气、可爱?‘王子’还有可能和什么赛跑呢?生活中的你见过的小狗淘气、可爱的样子是什么样子的?”等问题。通过提问,学生探寻知识点的好奇心增强了,不止动口,还积极动脑了,在反复品读中,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当,体会作者蕴藏于文字间的对狗的喜爱之情。
4.利用趣味练习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现在小学语文课堂讲究要给学生减负,不能够用过重的作业、练习的负担占用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在此情况之下,如何利用有效的时间来设计精炼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成长,就是首要的任务。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我认为可以设计一些趣味的练习,通过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有效探索知识,在练习的过程中进步。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我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所见来设计趣味的练习,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求知欲。在扩写“勾住”一词的时候,课文写到“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结合这一点和学生的生活,我利用学生生活的场景来设计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扩写“勾住”的几句话。如:镇上开了一家“美味基”,经常飘着阵阵香味,椒香的香辣鸡翅、大大的汉堡、金灿灿的薯条、鲜嫩的童子鸡‥‥‥,小朋友被里面的香味勾住了。小朋友们被香味勾住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充分进行想象,假如你们就在美味基的门口,你们会怎么做?拿起笔,写下你想写的话。由此,学生能够由生活场景中充分联想到课文表达的场面,探索“勾住”后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欲望还提高了,通过学生有趣的扩写,还能够入情入境,理解感悟,提高学习的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采取趣味教学,能够把枯燥的语文课堂变为生动有趣的课堂,增加课堂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调动课堂教学的气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趣味教学法的实施策略,通过有效应用策略来寓教于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田园.“美”为主题,“读”为根本,深化情感体验——《乡下人家》教学反思[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0).
[2]张桂清.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D].聊城大学,2006.
[3]圈发秀.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效率[J].速读(下旬),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