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袁满
[导读] 常言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袁满
        横县百合镇永新村委小学         530302
        
        摘要:常言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活水充分注入,这一池水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而不至于昏暗阴沉、布满苔藓。而对于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来说,趣味教学法就是语文这一池水的活水,有效使用趣味教学法能够及时为语文课堂带来新的活力,促使课堂焕发出青春与色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法;语文课堂;有效策略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小学语文课堂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今天的小学生了[1]。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立足于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能够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趣味教学法越来越走进了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当中。趣味教学法是一种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掘语文课堂的兴趣点,用有趣的技巧将理论化的知识为生动形象具体的知识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对于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2]。
        一、利用趣味导入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一直以来,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有部分语文教师是班主任,还要浪费一些时间强调纪律或者日常的班级规范,占用了一部分的上课时间,为了节省时间,教师都是采用直接切入主题,十分影响学习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我们非常不提倡的。为了激发学生对于一整节课的期待和兴趣,导入环节必须要打好基础,通过趣味导入来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趣味的导入可以结合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采用创新的形式导入课堂,例如借助多媒体展示一定的图片、视频或者教学片段等,让学生能够在这些材料内容的引导下提高兴趣又初步了解这节课主要围绕什么进行。当然,教师也可以借助学生没有见过的新形式进行趣味导入,例如提前排练的小品、分组辩论赛、字词大比拼、设悬念、讲故事、猜谜语等等,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对《观潮》的一个重点词语“天下奇观”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由于没有真实见过潮水,海边他们都很少去过,只领略过小溪、河水的不同特点而已,因而对潮水的壮丽景观是较难有深刻的了解的。为了有更好的导入,教师可以借助每年央视新闻在八月十八日对钱塘江大潮的新闻报道,下载下来作为视频导入的材料,让学生观看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有关视频,领略钱塘潮大潮的壮丽盛大景象。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直观的理解之后,去探索知识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了。此后,教师再通过小组比赛寻找“潮的形成”、“潮的气势”“观潮最佳地点”的环节,或者是拼读课文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更为理想。
        二、利用趣味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他人的评价和赞美,小学生更是如此。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更加表现出向往,教师的有效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促使他们增加学习的动力[3]。当然我们要注意,评价要讲究趣味性,过度刻板的评价不符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也容易产生疲惫感,因此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来设计一些趣味的评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学习获得感,让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都得到提高。


        例如,教师在对《雪梅》一课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角色扮演朗读,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梅花,一组是雪,然后组织学生通过“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等句段的朗读和表演,演出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的生动形象,它们也不肯相让的具体样子,从而让学生在辨析和表演中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再从中获得启发,正确看待他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必定不相同,有些还会表现出比较羞涩的状态。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发现表演学生的特色,抓住特色用趣味的话语去评价和表扬学生,如“某某小组表演的真棒,就像含苞待放的小梅花一样”、“某某小组的表演,简直堪称现代小演员呀”、“某某同学的表现很大胆,今年的元旦晚会要为我们班尽一份力哦”等等能够令学生笑起来又获得鼓励的评价。由此,学生感到有趣,又获得了及时的鼓励和评价,参与到课堂各个环节的动力和积极性就提高了,对学习的自信也会逐步增强。
        三、利用趣味总结延伸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当中,一整节课下来,学生接受了大量的知识点,可能会产生会混乱以及分不清重难点的错误认知。并且由于已经学习了将近四十分钟,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能力也多半已经要走到尽头,会逐渐感到疲惫。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抓住时机,及时利用趣味的总结来将学生最后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在趣味性的过程中再次掀起学习的高潮,延伸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最后的总结,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回顾全文的方式,改用品味拟人手法及结合生活有效运用来进行总结,让课堂在趣味中结束和延伸至课外。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小组来回顾课外使用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然后让学生用拟人的手法来写一写身边的小动物,例如小狗、小猫或者小牛等等,这时还可以配上相应的有趣图片,增加学习仿写的趣味性。之后,教师可以法布尔和《昆虫记》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结尾,将课堂的韵味延伸下来,让学生细细品味。由此,学生能够在对身边的小生命的描写中感受到生命的无限精彩、生活的乐趣,还能够提升对这些小生命的热爱与敬佩,延伸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利用趣味生活素材增添课堂教学的色彩
        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生活,更好发现自己生活当中的美丽色彩,因而,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的内容就不能与学生的距离太远。而充分借助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学生也能够在课堂中发现生活知识,在生活中学习到语文知识;还能够从具体的素材中发现学习的趣味所在,有动力去探索知识,一举多得。而对于语文来说,身边可用的趣味生活素材非常多,具体来说结合教学内容有效使用即可。
        例如,在教学《一个豌豆荚里的五粒豆》这一课时,教师可用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黄豆、绿豆或者是荷兰豆的豆荚图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找来实物豆荚,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豌豆荚“两头尖尖,肚儿圆圆,脾气不小,内藏元宝”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学生,让学生结合生活来回忆豌豆(或者是黄豆、绿豆)的生长过程,以及长大之后怎样“飞”走,这个过程也可以结合多媒体来展示,然后顺利引入本课安徒生的这个故事,再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豆粒飞出豆荚都会发生什么事,让学生用奇思妙想来想象豌豆荚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它们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这一个生动的故事。由此,从生活素材入手,学生会感受到童话故事离自己并没有那么遥远,还能够结合生活经历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纸上的故事也会变得生动起来,语文课堂也会更加多姿多彩。
        总而言之,充分利用趣味教学法于语文课堂当中,语文课堂才会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才会提高。当然,趣味教学法具体如何实施,还需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出发,然后经过不断的教学时间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才英.构建小学语文创新课堂[J].当代人,2018年第10期.
        [2]林雪芬.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J].天津教育,2020年第3期.
        [3]李虹润.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年第19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