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朗清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 413000
摘要: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影响,因此对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重视,而语文思维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深层次学习语文文本内容,加深学生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对于语文思维的培育,以下就将据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思维;培养措施
引言:
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思考能够激发学生更多的感悟,在语文这种发散性思维较强的科目当中思考能够带来的提升,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重大的。对于教师来说,重视这一思维的培养需要从课堂上做起,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拥有足够的语文思维锻炼条件。
一、语文思维的特点和意义
思维能力主要分为记忆力,联想力和观察能力,而语文思维通常具有渗透性,交流性,以及广泛性等特征。语文学科其实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内容涉猎相当广泛,在教学中通常可以涉猎多体裁、多样性的资料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再结合利用语文教材辅助其他学科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有用信息,高效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1]。加之交流训练这一措施,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分辨是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思维的魅力,还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语文学习当中所蕴含的艺术美和情境之美。
在当前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之下,语文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课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知识的场所,而是教师和学生都会在这一场所这一过程中获得智慧的增长。这也更凸显了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重要意义。学生唯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思考,才能在增长语文知识之余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而将这些语文知识更灵活地应用在实际生
活中,彰显语文知识的价值。
二、培养语文思维措施
(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在学习中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和其他材料的分析思考,发现事物本质。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当注重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育。如在学习《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这一课时内容时,文章中主要以经典的故事为例,记录了孟子与齐宣王之间的一场问答,其中内容精彩,且思辨性极强,孟子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因势利导,抒发正确的思想观念,劝导齐宣王放弃了霸权主义思想。教师就可利用这一课内容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训练,必要时可进行情景设置,让学生两人分别扮演齐桓公与孟子,通过一步步的对话,逐步推导出来正确的观念,最终由一方成功劝导另一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为了能够是对方认可自己的观点,势必要了解更多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深入分析文章中的对话内容,也增加了学生对于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如,高中语文教学中,议论文写作是一个要点,这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绝佳时机。因此,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多让学生思考,充分掌握理论知识,而后开展写作练习,将理论知识内化,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训练学生独立思维
文学作品通常拥有多种理解思路,思考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给予学生思考空间,避免以一言堂的形式主导课堂,造成学生认知固化。唯有充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拥有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遇到困难,主动思索解决问题。为培养学生这一思维能力,教师就可以在学习《阿房宫赋》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教师一味地进行灌输教育,这样会导致学生机械化记忆影响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2]。
而这篇文章中蕴含了深刻的讽刺意味,全文中结合了想象比喻夸张等手法阐述了借古讽今的深刻内容。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加之个人理解角度不同,所以对于内容的理解也会有偏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给予学生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自由的思索,从而以不同的角度去出发,看待文章中的讽刺与感叹等情感抒发。此外,在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是还应该从各种细节处入手,比如语文教学中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就是非常好的一个部分。这是高一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内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接触的都是完整的文章,但是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这也充分说明了词语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古人也说过:炼字,这也充分说明了词义的选择不仅重要,而且绝非易事。因此,可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让学生能准确理解词语,把握词语的用法,比如可以通过作家对原稿的修改,体会用词的准确。在这一过程中,鲁迅先生的文章能够作为经典素材来使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脊梁”,原本是“背脊”,喷出一阵烟雾,原本是喷出一股烟雾。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让学生把握词语的用法,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
(三)锻炼学生辩证思维
辩证地看待事物才能够发现事物本质,将辩证思维应用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能够有效结合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思维能力,将原本的文本内容学习进行深层次的提升。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内容时,文章中的烛之武,就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以及对于当时局势的审时度势和过人的优秀口才,成功的劝退了当时想要攻打郑国的秦晋之兵,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对于秦伯公与烛之武之间的辩论进行探讨,分别从两方角度出发,结合利弊分析,让学生真正的信服烛之武的辩才。同时也能够在烛之武有理有据的辩论中,加强学生对于这篇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能感受到烛之武在国家利益下能够抛开个人情感与私念的伟大情怀,通过波澜起伏的行文描述,真正学习到一场优秀辩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不断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时刻处于灵活的状态,让他们不断的去思考,去辨析。比如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就可以以题目为主题设计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工匠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它在不同的时代表现是一样的吗?在当前这个时代,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坚持工匠精神?之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辩论,大家各抒己见,在辩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
(四)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能够促进事物的快速更新和发展,为思维的拓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发展。对此,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思维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一步步展开探讨创新。比如在《祝福》这一篇课文中,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文本示范,适当引导,积极启发等措施,如“捐门槛”是什么意思,在那个时代下,女性的生存困境。待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有了基础的了解之后,还可以带领他们深入理解。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说出一些文章背后的内容。比如: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只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吗?之后引入《呼兰河传》中同样是对于女性生存困境的描写的部分,让学生对比阅读。最终,可得出,这些作者对女性困境的描写,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描写,一方面是抨击这些制度,另一方面,是希望唤醒国人,唤醒女性。更深入的角度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更多的获得,多思多想,这就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对于学生进行适度的点拨,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在学生自我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一系列的质疑、探究、思辨与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这一系列学习环节的展开,也是对学生语文思维的极大锻炼。
三、结束语
在高中阶段,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局限于书本内容,还可结合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行科学的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乐于思考。
参考文献:
[1]周皎.探究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课外语文,2020,000(010):P.60-61.
[2]周博.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