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成轩
横县校椅镇临江村委小学 530308
内容摘要:农村小学学生大多属于留守儿童,大多数学生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家庭教育相对较弱,很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化被动为主动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我在传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联系生活、微视频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语文预习的兴趣,提高预习的效率。
关键词:丰富形式 四年级语文 预习兴趣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不仅缺乏自主预习的意识,还缺乏预习的兴趣,大多学生把预习当成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有些学生对待预习敷衍了事,降低了预习的效率。有些学生的预习只是看过课文,积累简单的字词,缺乏深度的思考和探究,没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不利于自主学习和思考习惯的养成。有些学生甚至没有自主预习的习惯,只有老师布置预习作业的情况下才会预习,预习的过程敷衍了事,通过照抄材料或同学的作业应付完成作业,没有达到预习的效果。因此为了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丰富预习的形式,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主动进行预习,探究出了几种有效激发学生进行语文预习的形式。
一、小组合作预习
在预习中,我们比较习惯采用让学生单打独斗的方式完成预习任务,有利于检验每个学生的预习效果,但是小组合作预习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语文预习作业,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重要方式,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取长补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预习的任务,降低学生预习的难度,激发预习的兴趣。预习中小组相互提出问题,组内的成员相互合作解决问题,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营造轻松愉悦的预习气氛,增加预习的乐趣。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中,我改变传统的预习模式,让学生分组完成预习任务,预习的内容包括:字词积累、概括大意、质疑思考探究、绘图桂林山水、收集桂林山水的小故事。让小组组长根据组员的特长安排预习的任务,在课堂中让小组组长整合本组组员的预习成果,小组之间互相提出问题,组员合作探究之后作出回答,这种方式扩宽了预习的全面性,有利于各个小组之间查缺补漏,取长补短,各展所长,激发预习兴趣,提高预习效率。
二、网络视频预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可以共享丰富的网络资源,网络视频形象生动,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预习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自己搜索与课文相关的网络视频,或者教师提供与课文相关的网络视频,要求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观看,利用网络视频激发预习的兴趣。视频更符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扩宽学生知识点,提高预习的效率。比如在《秦兵马俑》的预习中,通过网络视频《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让学生了解兵马俑的来历,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兵马俑宏大规模和壮观场面,在细节的解说中了解兵马俑巧夺天工的艺术能力。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预习的积极性,更能加深学生对兵马俑的印象,帮助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为课文的教学做好准备,提高课堂效率。
三、联系生活预习
文学作品创造的灵感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字音、字义、文意、主旨的阅读,也要把预习的内容与有趣的生活现象先联系,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大自然的启示》这篇文章的预习指导中,把课文的内容与生活想联系,让学生在了解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用于指导生活实际。预习指导如下:
阅读课文5、6自然段填写下面的几条生物链,思考问题。
A.枯枝败叶腐烂 →增强了( )→成为( )
B.灌木和野草多了→( )→昆虫吃树叶嫩枝→( )→树林茂盛
C.灌木砍了,野草锄了→( )→( )→没有制服害虫,树林毁了
根据这几条生物链,联系《一个村庄的故事》《蛇与庄稼》这两篇文章,简单说说你受到了那些启示,留心观察生活,联系生活中的现象,谈谈生活中其他有关“大自然启示”的事例。
通过预习环节的设计,把从课文中悟出来的生态平衡的道理应用于生活的实际,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乐趣,激发了预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都能够找出生活中大自然的启示,并且在课堂上和同学一起分享,达到了良好的预习效果。
四、语文预习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都喜欢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活动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寓学于乐,在玩中掌握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语文的预习中,尝试把综合活动与预习相结合,把课文的预习内容与画画、唱歌、游戏等多种综合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提高预习的效率。比如在《桂林山水》预习设计中,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画出心中的桂林山水,并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奖,激发学生热情。《小英雄雨来》的预习中,让学生收集关于革命英雄的故事,并开展说故事比赛,让学生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了解英雄事迹,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加深学生对英雄人物的理解和崇拜之情,树立学生的英雄情怀。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收集了很多英雄事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这个环节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取得了良好的预习效果。在《乡下人家》的预习设计中,因为本班学生都生活在农村,可以就地取材发现很多乡村生活的乐趣,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收集乡村生活的美景或趣事,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学生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很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为课文主旨的理解做好了准备。因此小学四年级语文预习应该与综合性活动相结合,增加预习的乐趣。
总之,语文预习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预习方式,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掘学生预习的潜力。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预习,扩宽学生视野,增加预习的趣味性。把预习与生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发现预习的乐趣,化被动为主动,享受预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积福.利用课前预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9):143.
[2]吴炜.谈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预习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9(28):51.
[3]周梅.让预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J].贵州教育,2019(11):38-39.
[4]朱淑梅.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124-125.
[5]朱丽妹.“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小组合作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201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