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叶丽琳
[导读] 创造力是人类重要的综合能力,是创新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
        叶丽琳
        厦门市同安区新民蔡宅幼儿园   

        【内容摘要】:创造力是人类重要的综合能力,是创新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最佳时期。幼儿创造力表现出追根究底、无限联想、经常破坏的特点,体现整体性、流畅性、探究性特征。幼儿园培养幼儿创造力可以从阅读活动、实践活动和艺体教学三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幼儿;创造力;培养
        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中的基础。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集中在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即培养发现、归纳、表达、表现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能力。因此,探索创造力的内涵,幼儿创造力的特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等问题,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一、重视培养幼儿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的一种综合性能力,是指人经过培养、磨炼获得的认识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由知识、智力和人格多因素构成,知识方面包含从吸收知识到记忆知识再到理解知识的过程,知识促进思维的转变,为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创造力的差异体现人的个体品质,创造力的高低与后天的培养有关。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幼儿在三岁之前主要是在大人的呵护下,积累生活知识,形成简单的判断。幼儿三岁读幼儿园,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此时的状态是生活知识拓展,独立能力增强;文化知识开始输入,视野开始宽阔;团体活动正式展开,社会知识初步接触。正因为三年的幼儿生活是幼儿拓展知识,开发智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正确的观察、探究、判断方法的时期,所以必须重视创造力培养,奠定今后辉煌的基础。
        二、幼儿创造力的三大特点
        一是追根究底,体现幼儿创造力的整体性特征。不论是家长或者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孩子总是有“十万个为什么”,抓住一件事,不断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现象,正是孩子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幼儿的知识积累较少,每天接触许多新鲜的东西,新知识、新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不断在孩子面前打开一扇扇窗户,给孩子予新奇感,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疑问。这种不断的质疑,追问,是孩子探索、分析未知世界的表现,而探索精神是创造力的最基本要素。
        二是无限联想,体现幼儿创造力的流畅性特征。我们经常遇到孩子长时间观察动物,和动物对话;我们会看见孩子把玩具排成不同的队形,分成角色,开展游戏,进行有趣的对话;我们也会发现,和孩子对话时孩子会突然跳转话题,这种话题初看没关系,细想有联系;我们还经常看到,孩子画画是总是随自己爱好进行变形创作,经常看到孩子拿扫把当车骑,游戏时空手吃冰淇淋等的举动。这种虽然“幼稚”,但合乎情理的举动是因为孩子知识积累正在开始,逻辑思维尚难严密,但联想与想象十分丰富的表现。要争取参与其中,激发兴趣,适度引导。热情地肯定,积极地参与,不断地丰富,科学地引导是我们面对孩子的无限联想所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三是经常破坏,体现幼儿创造力的探索性特征。大人最为头疼的事,就是收拾好的东西一不留神被孩子弄得一塌糊涂;一个好好的玩具转身被孩子拆散了,甚至弄坏了,气得浑身发抖;明明告诉孩子墙壁不能乱涂乱画,不知什么时候被染上五颜六色,胡乱涂鸦;明明要求要这样做,转身又忘了,出现按照自己的意愿的“自选动作”。林林种种,不是孩子刻意搞破坏,而是好奇心使然。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包括好动眼,好动手,好动口,好动脑。由于幼儿的年龄阶段,决定幼儿无法考虑周全,难以做到知进退、懂规律,因此遇到新的东西,总想弄个明白,知个究竟,他们无牵无挂,想到就做,不会考虑后果,不会考虑大人的感受。这是创造力的原始动力,是基本素质。正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造就今后成绩斐然的发明家。孩子刚有这种创造力萌芽之时,不能是阻止、呵斥而是要理解、鼓励并加以引导,激发孩子勇敢实践的积极性。

冷静分析,寻找孩子“破坏”动因,妥善处理,积极引导,和孩子一起寻找科学的探索路径是正确处理孩子“破坏”的态度。
        三、有助于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
        (一)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园是教育机构,入园就是入学,所以人们经常把入园说成“开始读书”。当然,幼儿园教学是要避免小学化倾向,不能超越幼儿生理、心理发展阶段教习系统知识,但并不能否定幼儿阅读活动的重要性,阅读仍旧是幼儿园十分重要的教学活动,要寻找合适的阅读途径。
        直接阅读。直接阅读是以看为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看不仅只看文字,更多的是看图。儿童绘本以形象生动的图画为主,辅以适当的插话,而且多数插话是以“鱼泡泡”的形式出现,说明的效果很好,有助于大人理解内容,也有利于孩子记忆和积累。绘本的情节一般比较简单,但故事性很强,很接“地气”,趣味性高,孩子容易接受其中蕴含的道理,从中获得启发,甚至学习、模仿,广受欢迎。
        间接阅读。这是幼儿园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是针对幼儿识字极少的具体情况选定的,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领域及其他教学活动中,基本上是以老师说的为主,但就幼儿而言,就是间接阅读。 通过老师的讲诉,传授知识,启迪心灵。间接阅读经常是幼儿听和说结合,包括听讲、观察、复述、回答、讲故事和规范对话等,要充分利用一切时机,引导孩子积极说话,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幼儿创编能力。
        (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活动是幼儿园主要的项目,因为幼儿的天性较为好动,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感悟,有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活动中调动可以多种的感觉器官,手脚并用,视觉、触觉齐上阵,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协调性,孩子能形象感知,形象记忆,形象感悟,极大地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的活动形式,可以全面调动语言表达、肢体活动、听觉、视觉和应变能力功能,还可以通过集体团结协作,培养服从指挥协调的能力。 让幼儿通过各种角色扮演,认识社会,认识新的事物,调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主动探索的动力。一个《老鹰捉小鸡》游戏,母鸡要时刻观察老鹰动向,把握方向,小鸡要有整体观念,协调行动,老鹰要灵活机动,把握机会,调动各方面的功能,很好地锻炼孩子。
         手工制作在培养幼儿认识事物,创造生活,享受劳动的获得感等方面有着其他形式无法代替的作用。我们在组织大班幼儿上陶艺课,制作杯子时,可以从观察杯子的形状,杯子的材料,杯子的用途等入手,再观看陶泥,就陶泥变成杯子的过程设置悬念,然后观察师傅制作过程,再指导孩子亲手试做,体验劳动的创造性,劳动的伟大,劳动的快乐。
        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作为指导者,要注意合理设置游戏规则,适时适度引导他们进入游戏中,在游戏中悟理;要导入激励机制,鼓励孩子争先创优; 游戏的结果要予以积极的评价;指导孩子在游戏前、中、后思考各种问题,达到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目的。
        总之,幼儿时期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正是我们所要的,是幼儿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原始动力。幼儿认识的事物比较少,思想的局限性也就不存在,较少思想禁锢,可以发挥他们巨大的想象力来创造。 我们应该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充分肯定,积极鼓励,主动参与,科学引导,最大限度地挖掘、保护、发展幼儿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王小娣.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J].体育 美育,2012,
        [2] 贺丹丹.浅谈新时期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J].学园,2013,(8)170.
        [3] 胡媛.如何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J].可导教刊,2014,(3),148-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