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灵西中心学校 234200
摘要:新课程改革关注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教师结合数学的教学特点,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教师希望在独立思考的训练当中,学生们能学会用更灵活和变通的思路去解决数学问题,符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理念。因此,本文将以高年级数学教学为案例,重点阐述独立思考的意义和教学方法,以期更好的落实国家关于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国家培养人才。
关键词:高年级数学教学;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策略
通过分析小学数学的教学案例发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学生数学的掌握水平和自学能力。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应注重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独立学习的潜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意义
小学数学虽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创造性决定了数学成为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科。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数学教师和家长应该最大程度的对学生进行支持和帮助,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机会。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强,教师要善于发挥出学生的价值。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产生持续的成就感,再转化为学习的兴趣,提升数学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尊重学生独特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践行,是发挥学生创造力的教师观。
其次,数学思维呈现多样化、广泛性的特点,这看似与数学学科的严谨和抽象性相矛盾,但是在数学独立思考能力的推动下,两者非但不存在矛盾,而是相得益彰。独立思考可以促进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积极探究抽象的数学问题反映出的逻辑关系,再加上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化抽象为具体,第三,培养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理性思维习惯,这对于将学生的个人学习和成长成才起到关键性的指引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数学是小学学科中思维活动最多也是最复杂的一门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检验学生能否掌握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看看学生是否能够独立进行思考,积极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为了促进学生思考力的提升,教师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思考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逐步引导学生走进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学生的兴趣在提问中被调动起来,教师再通过合理规划课堂教学的内容,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想要获得什么样的答案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实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针对提出的教学目标:结合“限高”的情境体会高的意义,并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并结合具体的任务进行合作学习,保证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帮忙将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料制作一张尽量大一点的长方形的餐桌,那么应该如何修改呢?从哪开始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自己出方案,然后咱们再一起讨论。教师善于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切入点,能够比较准确的将教学内容和学生们建立联系,为进行独立思考提供支持。
2、与时俱进,实现教学形式多元化
新课程改课中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不能围绕着应试教育的老套路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应照本宣科的将教学内容,试想一下,一节数学课没有创新、更没有拓展,那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降低,甚至产生对教师的轻视,认为自己什么都已经学会了。这样特别不利于学生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不断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供平台。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在网络上寻找相关联的内容,制作成课件或者图片展示;可以制作与教学内容先关的教具,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常见的七巧板展示不同图形,在用磁扣固定到黑板上让学生们动手移动图形,感受组合图形的多样性。另外,教师可以借助于视频课件,提前录制关于图形组合、移动的动画,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供更大的空间。
三、总结
总而言之,无论是信息化教学还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方法的丰富为学生插上思考的翅膀,在独立思考思考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小学数学教学要基于新课改的思想和观点,教师不断创新教法,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纳入到教学目标当中,最终实现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吴莉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实例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