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钱光艳
[导读]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增强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钱光艳
        重庆市云阳县栖霞镇栖霞小学 邮编:404501
        摘要: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增强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教师要学会利用生活资源,设计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作业布置三个方面将课本知识转化为有趣的生活体验。本文立足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对生活化如何融入课堂教学提出几点思考,以期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改善教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 数学;生活化;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到,小学数学是学生能够接受更高等的数学教育的基础,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它并不枯燥,才可能使学生长期主动地进行数学方面知识探究。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教师要设计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作业布置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一、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时,要学会将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给学生传递“数学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观念。例如在讲授西师大版第二册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节时,教师可就地取材,先对教室里的物品标价,再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诸如“买一只12元的黑板刷和一张45元的桌子总共需要多少钱?”等问题。借此,还能让学生对上一节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进行复习和实践。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搬移到课堂中,搭起教学与生活的桥梁,既使课堂摆脱了传统的枯燥乏味,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实际生活中可以得到的素材,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来理解某些概念、解决某些问题。例如通过开展简单的教学实验,让学生眼见为实,并使其逐渐养成通过自主地设计实验将数学问题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生活问题并最终解决的习惯。对教师来说,不论是将课本上的数学问题生活化,还是把生活问题设计成数学模型进行讲解,都对其教学水平和备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只需要自己透彻地理解课本内容,还要将数学知识以简单、有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二、合理地组织小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展现数学魅力
        观察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数学学习场地仅限于教室。即便是在课堂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的今天,数学教学仍然是在依靠在教室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改变。特别地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隐藏着更大的安全问题,小学数学要走出课堂更是难上加难。但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确不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知,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理性地权衡安全问题与教学问题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以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进行合作探究的水平。例如,在讲授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一节时,教师可先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概念、图形特征等告诉学生,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在不同的区域内观察、记录建筑、物品所包含的基本图形。

通过一次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对课堂上的知识有一个更形象的记忆,借此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观察事物、与人沟通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在合作学习中明确讨论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为了使课外实践更好地辅助教学,首先,教师应提前考察课外活动场地,选择安全且符合教学需要的地点,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其次,教师应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灵活地安排时间——既保证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又不会有大量的时间剩余。总的来说,教师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当学生脱离了教室的限制,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获取知识、得到历练,另一方面也可能给一些学生造成“课外实践就是玩”的错误想法。那么,针对此种可能产生的现象,教师需要针对每一次的实践任务布置相应的反馈任务,例如提交一份实践报告,再针对报告进行打分,最后用分数评比的方式使学生对课外实践给予和课堂教学一样的重视。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进课外实践教学的方法,使其最终发展成一套成熟的体系,并使学生从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设计形式多样化作业、内容的生活化和趣味性
        作业是帮助学生复习课堂知识、深化课堂内容的重要工具,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是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自己学习效果的一种体现和信息反馈。如果缺少作业这一环节,学生很容易就会忘记学过的知识。作业本应该帮助学生和老师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但由于大多数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过于注重知识点而忽略了习题的趣味性,造成学生对作业普遍怀有抵触心理。再者,有的小学数学教师设计作业形式单一,很多时候不论教学内容是什么,都只会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单一的作业形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厌倦。因此,教师要注重设计形式多样化作业、内容的生活化和趣味性。例如,在讲完《认识元角分》一节后,教师可给学生布置如记录一个月的家庭收支状况的作业,而不是简单地给学生布置几道练习册上的习题。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又能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从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此外,在进行加减的练习应用中,教师可让学生跟随家长去超市,在购物的过程中练习基本的运算,不必总是将学生束缚在教室里反复地做计算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学习数学不必拘泥于课堂和作业,要擅于用数学思维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此外,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设计作业要具有层次化,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一来,既能让接受能力快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又能让暂时落后的学生先把基础打好。针对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在合作中汲取他人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和狭隘的思考方式,并最终使其都能够在数学能力上有较大的提升。
        总之,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将生活元素引入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而且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数学教学方式,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数学兴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东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55+100.
        [2]李有成.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186-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