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宗英
横县校椅镇临江村委小学530308
摘要:随着教育的深化与发展,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操作日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常见方式,而且这一方式的积极作用也日益显著。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上经常会使用到学具,如何进行操作才能使得课堂教学效益更高成为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学具,有效操作,课堂效益
引言
教纲指出:“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非一日可成,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观察、不断地猜测与操作验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这段论述给了小学数学教学科学的方法和指明了有效的途径。随着教育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已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且效果日益显著。低年级在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到学具,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学具的操作显得尤为必要。
一、数学学具使用教学现状
在数学教学中,学具操作具备许多便捷性,对于知识理解也有诸多优势,而同时,在新教材中一般都会配套相应的教具和学具袋,以便教师在教与学生的学当中充分使用,但是根据调查发现,现如今的学具教学中,仍存在许多的问题:
在课堂上,当教师学具分发到学生手里时,总有学生会被学具的色彩、形状等吸引,将学具当成“玩具”,与其玩得不亦乐乎;为了节省时间,课堂上教师演示操作学具,学生也就只能看着教师演示,而不能动手进行操作。此时,学具不再是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而成为了教师教学的教具,失去了它本该存在的价值;学生成为学具的“操作工”,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下,学生遇到问题不会主动运用学具进行解决,而一定要等待教师的明确指令,学具就只能单纯摆在课桌上。
二、有效操作数学模具的策略
数学学具的操作虽然没有严格统一的模式要求,但是想用就用、信手拈来的做法是十分不能取的。教学过程中,经过精心设计、符合逻辑规律的使用安排,不仅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也更能够起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低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自觉能力都存在欠缺,这时候就特别需要教师在数学学具授课当中适当的进行指导,教给学生使用方法,制定明确目标,给予明确要求,鼓励多样性,让热闹的学具操作课堂不再局限于模仿,更能够提高动脑能力。
(一)明确要求是指导学具使用的前提
在学具使用的课堂教学中,给予明确的要求是使用的前提,只要制定明确的目标,简洁、规范的使用要求,学生明确使用目的,使用方法,才能够产生有意义、有价值的使用效果,所以,在使用之前,教学必须给出明确的使用要求。特别是小学低学段学生天性好动,他们的无意注意在现阶段占据着主导地位,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没有给出明确的要求,没有给他们明确指出方向,学生极为容易被其他别的因素如学具的形状、颜色等干扰,影响操作,从而浪费课堂时间,使得课堂秩序出现混乱。
在进行一年级下册“十几减9”这一内容的教学时,许多的学生已经学会进行10以内的计算,就是使用的计算方法可能有所不同,有的会通过数数的方式进行计算从而得到答案;有的会根据“几加9”得“15”进行计算得出“15-9”的答案;有些同学则会通过破十法进行计算,首先将“15”拆成“10+5”,然后计算“10-9=1”,最后再用“10-9”的结果加上“5”得到本题的最终答案“6”。这些都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极为容易理解的方式。但此时如果学生换种方式思考,首先将“9”拆成“5+4”,然后思考“15-5=10,10-4=6”最后得出最终计算结果“6”,也是较好的计算方式,但这种方式可能思维较好的学生可以理解,但大多数学生就不能够一下子转变思维来理解,此时就需要借助学具来理解了。让学生拿出事先下发的小木棒进行操作,尝试进行这一计算过程。此时,如果没有给出学生以明确的要求说先将“15-5=10,10-4=6”的过程摆出,巡视一周你会发现,学生使用学具之时,摆出的多数还是将“15拆成10和5”的形式,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最好能够给出学生明确的操作要求并进行演示,让学生模仿进行,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15-5”中的“5”是怎么来的,是“9”中的哪个数,“10-4”又是怎么来的,将小木棒与数字相联系,让学生理解此类计算方法是先将减数9拆分成“5+4”再进行计算,这又加强了学生的脑部思维活动,形成类似知识表象,然后再在接下来的做一做中加以巩固。因此,在使用学具之前给予学生明确的操作要求非常重要。
(二)有序操作是学具使用目的达成的保证
在任何操作性的问题中,有计划、有秩序的操作步骤是操作者思维运作过程的体现,操作过程中,操作步骤的改变影响着操作者思维的改变,其操作程序就反映出了操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操作程序过于混乱,这个时候操作者的大脑就难以形成清晰明确的思路。因此,在进行学具操作之时,有序的操作是学具使用目的达成的保证,有序的操作有助于帮助小学低学段学生形成一种清晰顺畅的思路,发展脑部思维能力。
1.模仿操作
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对于某些高难度的动作还是不知所措,尤其是需要学生小组间进行合作的操作,它们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进行配合,此时教师就有必要先示范,再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比如在利用卷尺进行“长度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请两位同学上台给予明确要求进行演示,再让下面的学生同桌之间互助进行模仿操作,在此过程经历猜想、思考、验证,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讨论方法
在进行学具操作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讨论,欲达到目的,应先进行什么再进行什么,中间会经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形成完整清晰的思路再进行操作验证。
3.总结方法并清晰表述
经历猜想、操作、验证的过程,进而指导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将知识表述,让学生的思维从直观感知向数学逻辑上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和清晰的表述,帮助他们从有形过渡向无形。
结语
在运用学具教学时,优化学具操作,给与学生明确操作要求,进而引导学生有序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让数学学具发挥其最大作用,致力提高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单明娟. 低段数学课堂学具操作的策略[J]. 数学月刊小学版,2016:31-34.
[2]徐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操作有效性的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8):58.
[3]伍兰芳.浅谈学具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03):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