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张宏宇
[导读] 随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本的比例逐渐加重,文言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张宏宇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53007
        摘要:随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本的比例逐渐加重,文言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而言,应该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将课文背景故事化 ,并且利用文字学工具书来解释注释,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解惑。

        关键字: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一直被视为重点教学单元。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而言,文言文教学过程复杂,并且晦涩难懂,这对于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考验,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此在现在教育模式下如果依然采用直译讲解的方式,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难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简析
        虽然每年都在提倡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对于文言文教学依然还是没有太多改观。教师们年年都努力的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然而难以跳出“高效率”“易提分”的机械教学的诱惑圈,这使得大部分老师不敢放弃传统教学方式,去探索新的、适宜目前教育教学发展的方法。
(一)高效率的直译讲解法
        面对文言文教学时,大部分老师首选的方法就是直译讲解法。老师们会对文章直接翻译,并且让学生们把所讲的翻译记录下来,以便可以快速推进,课下的时候再进行背诵。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授课效率高,以老师为主导,一两节课的时间就能完成一篇文言文的教学,不会耽误教学进度,所以很多教师都比较钟爱这种教法。但是老师们也明白,这种快速突进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再加上文章晦涩难懂,学生们对文言文学习是慢慢丧失兴趣的,尤其是部分文言文还要进行背诵,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厌烦情绪。因而这种教学方法其实是把双刃剑,在的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时,也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磨灭,这与“让学生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是相背离的。
(二)课文注释讲解的不深入
        相对于诗歌,文言文文章所标记的注释是比较多的。对于大部分老师教学来说,处理课下注释的方法是翻译时念一遍,并且指出重点重点及易错注释。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讲解是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的,于是在考试中遇到不同的文言文题依然还是不会使用,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还使得学生增加了苦恼,使得他们见到文言文题就痛苦,甚至出现弃题的现象。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庄子》二则,其内容难懂,注释也多,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讲清楚注释,让学生们理解,他们就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更别期望他们能灵活运用了。
(三)课堂缺乏师生互动
        面对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往往采用一把抓的方式,将课堂教学时间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样师生之间就会缺乏互动交流机会。一旦缺乏这种互动,不仅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且还使得老师缺乏学生的课堂反馈,这样情况下老师不能更好的得知学生们对于文言文课文的掌握情况,也就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者更适当的控制教学进度。这会之造成教学的“教”与学生的“学”想脱离。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习文言文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学生负担重、疑惑多、兴趣低,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以及这些现有的问题,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突破对文言文的传统教学法,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文背景故事化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教师教学来说,最不可取的就是照本宣科的进行课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在讲课之前教师要做好基本功,对文言文课文的背景进行多方位,深入化了解,并且讲背景知识故事化,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了解兴趣。

比如《周亚夫军细柳》,该篇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中的《绛侯周勃世家》。老师在介绍周亚夫的时候,可以引入《史记》中所写的事例,叙述成一个完整的人物故事,可以从他父亲周勃开始进行介绍,然后将故事慢慢引入到周亚夫身上。这样课外故事的介入,一方面吸引同学们对《史记》产生兴趣,一方面对人物周亚夫有更好的了解,并且能突破课文所给定的知识,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学习兴趣。又比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讲这一节课的时候,可以先将苏轼的人生故事化,绘声绘色的讲出来,超出课文限定的作者介绍内容。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感受到苏轼的坎坷人生,理解他的政治抱负与远大追求。这样故事化的背景介绍,会使得学生们对苏轼的生活更加感兴趣,在听《记承天寺夜游》这节课的时候,学生会更加认真。
        但是在进行课文背景故事化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前概括好故事背景,可以利用图书或者浏览器进行多方面查找,比如上文提到的周亚夫,在《史记》中有记载,也可以参考《汉书》,参考书籍多样化,做好充分准备。第二,教师应该将故事采用口述的方式传达出来,而不是简单的投放到PPT上让学生快速浏览,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但是会使得学生一时半会难以全部吸收记住,毕竟心读的速度相对于口述而言,是非常快的,不利于学生理解,而且也难以让学生提高兴趣。第三,先让了解课文背景的学生们自告奋勇得讲出他们所知道的,等没有同学发言之后,老师可以在进行讲解,这样的好处就在于教师能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当然,在这一环节之中,教师是关键性的人物,是要发挥主要作用的。
(二)使用文字学工具书        促进学生理解注释
        在文言文教学中,部分老师为了教学省事,或者自己基本功也不好,在面对注释讲解的时候,总是一带而过,让学生不能理解的是该注释为什么这样解释。老师简单的讲,学生稀里糊涂的听,最终不管学生是理解还是不理解,反正都是要背诵的,所以老师们及时一带而过也不担心。但是这样做却不能让学生解惑,反而让学生背诵负担加重,遇到文言文题也不能灵活翻译。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借用文字学方面的书籍,比如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提供了当时文字的本意,将这样的知识引入到课文注释教学中,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课文《桃花源记》中“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其中“诣”的注释为拜访,这和学生平时学的“造诣”的意思不一样,这样会让学生不能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说文解字》查找“诣”的原意,就会发现其本意为“候至也,并且从言旨声”。也就是说“诣”是到达的意思。所以在后世文章里,既可以指“拜访”,又可以指“专业、技术、精神达到的程度”。上面出现的“及”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查找,课下注释为“到”,《说文解字》指出“及”为“逮也”,所以“及”的本意就是“追赶上”。通过这样的讲解就可以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字词和文章。又比如《三峡》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其中“属”的课下注释是“连接”,通过查找《说文解字》发现:“属,连也。从尾、蜀声。”所以这里用的是“属”的本意。这种借用文字学工具书的讲解方式可以了解文字本意,从而促进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当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们自己去操作工具书,掌握查找的方法,这样学生自己就可以私下解决自己的疑惑。
         从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来看,语文教师们还需努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是从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考虑,还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负担和压力,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言文教学策略方面,教师要注意文言文课文背景的故事化介绍,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利用文字学工具书来解释注释,使得学生理解其意思。
        
        作者简介:张宏宇,硕士研究生,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参考文献
        ①②③(汉)许慎,(宋)徐铉. 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712.(48).(59).(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