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吴云朝
[导读]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吴云朝
        湖北省崇阳县实验中学  437500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如果学生能够有兴趣地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愉悦,体验成功,那么他就会坚持不懈,继续学习,直到成功。因此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首先应培养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效率的保证。
        一、调控课堂,激发兴趣
        学生的注意力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优势的兴奋中心,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势必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
        1、新颖的课堂导入技巧
        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一个内在的转化过程,为了发展学生的内在动力,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兴趣因素。怎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呢?可以采用创设“问题的情境”的方式,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心求通、口欲言”时才去启发。教师应该积极创造这种“愤”和“悱”的情境。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言语提示的方式,即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借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学习。另一种是活动的方式,即让学生参加一些活动而产生问题。比如从课外活动、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等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有趣而又难以回答,学生从而产生了进一步了解有关知识的要求。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习的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自然增加了教学的魅力,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2、灵活而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专心致力于一项工作可描述为“自我卷入”,当智能受到挑战的时候,自我卷入就达到它的顶点,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效率也就最高。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中呢?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在卷入的学习过程中心情愉快,设法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促进学生学习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学生学习数学定义。公式或定理,虽然他们都记住了结论,但不知道它们为什么是这样的,怎么样得来的,来龙去脉是什么?不能分清内涵和外延,因而看不出结论的实质,只能生搬硬套,在应用中漏洞百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结果,而且要注意过程。传统教学比较注重结果本身,而对思维过程谈的比较少。更有甚者,现在有些教师往往直接把结果端给学生,把重点放在所谓的“用”上,在“用”的过程中重点也只放在结果上。这样就缺乏对事物的实质的探求,学生或对只是不甚了解,单纯的停留在模仿一强化一记忆这种学习模式上,或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正如郭思乐先生提出:要注意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定理的本质,会分析定理与实际情况的联系。教师应该给予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指导,同时加强个别辅导。其次,在教学中优化数学习题,精讲精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掌握规律,使学生能轻松学习。愉快学习,高效率地学习。


        二、把握难度,层次分明
        把握教学难度,设置合适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不同。一个思维灵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差距,而思维僵化的学生面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到束手无策。但是如果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学习新知识,那么任何问题都会令人感兴趣,达到预想的目标。学习目标的设置应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而定。一般来说,目标越具体,兴趣越浓厚,合适的学习目标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的经验能使学生建立信心,提高兴趣。当然学习目标的设置还应该稍高于已有的学习水平,使他们产生适当的内部紧张状态,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标太高”或者“目标太低”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样在把握难度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又要分不同的层次要求,对优等生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对中等生加强知识的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暂差生”加强三基训练,使其跟上学习进度。在课堂上,关注学生要多于关注教材,教育是一种关注,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总之,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共同发展,从而增强全体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运用竞争方式,赛活课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学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要“激励”“鼓舞”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可以提倡竞争学习方式,以竞争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入竞争机制,运用学习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竞争学习小组中,可以相互帮助,及时反馈信息,有利于差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有助于差生稳步前进,并在前进中提高自信心;有助于差生提高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长久热情。教师需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创造一系列小组学习的活动,使学生互助学习,这样对优生的学习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有助于优生理清自己的思路,对所学知识“查漏补缺”;其次,有助于增强优生的自我意识和学习的调节能力;最后,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孤独感,增强自我价值和自尊心;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增强集体荣誉感。赛活,就是运用多样的竞赛形式,构建一种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的课堂竞赛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四、趣味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有老师曾经说过:“课堂是加油站,而不是终点站。”学生在课堂学到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目的使驶向社会,向课外延伸。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课外趣味题的兴趣很大,但是有些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原因之一就是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多,感到学而无用。所以适当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引起新的学习需要,增强学习兴趣。也可以试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与:探索性学习,利用各种有利的合适的时机,开展社会实践,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带着问题学习。
        布鲁纳也曾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课外延伸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广的知识的机会,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条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让我们在数学教学探究的道路上一起前行,创造数学课堂教学光明的未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