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金建曼
[导读]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学习和研究历史有什么用
        金建曼
        浙江省永嘉县上塘中学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学习和研究历史有什么用?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却又是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司马光曾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活,俾四海群生,感蒙其福”。梁启超也曾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然而,以现代人的功利心态却是难以理解的。由此我们就会问历史与现实之间有什么关系?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去学习历史,熟悉历史。因此,历史教育便成了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以功利性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标准为主流的社会里,历史学越来越被边缘化。虽然高校连年扩招,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人数也随之增多,但有相当部分只是为了混文凭或评职称,鲜有虔诚去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当前教育已经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由对受教育者数量的比较转向了对受教育者质量的要求的形势下,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而包罗万象的历史可谓是任重道远。
        那么,中学历史教育到底有何功能呢?简言以概之便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
         1、学史可以明得失。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历史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前人的经验与教训,对个人而言,可以加速成长、成熟,对国家、社会而言,可以少走弯路,快速发展。历史则可以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善加处理,为我所用,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必将受益无穷。所以说历史教育可以“以史为鉴,指导未来。
        2、历史教育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历史是一门智慧学科。中国古人也认为史学是治国之学、帝王之学,可“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鲁迅先生说过:“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所以历史学科是偏重于精神方面的功能的一门学科,对青少年来说则是影响他们一生的、最重要的素质教育。它有利于加强青年学生正确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过去和现在,通过中国历史的学习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所以历史教育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担当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历史可以增长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以 历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历史同样提供人们进行道德的沉思的机会。学习历史的境况可以提供灵感。学习过去的个人和形势的故事让学生有机会检验他们的道德意识,训练学生在困难的情况下他们需要面对的一些实际存在的复杂性的能力。可见历史教育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4、历史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凡一个具有进取心的国家,都是十分重视历史教育功能的。通过历史教育可以让学生知道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但这些值得千秋万代都骄傲的东西,并不是让我们向别人炫耀的资本。我们要教导学生,在先人勤劳智慧的结晶的基础上,我们要更加努力,对自己创造更辉煌灿烂的明天充满信心;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热爱我们的国家。此外,通过历史教育,能增强人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和整体的凝聚力,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5、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

通过历史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人与社会:历史提供了有关人类和社会如何表现的“信息大仓库”,提供了唯一的广泛的思考和分析社会如何运作的证据来源。只有通过学习历史,我们才能把握事物变化的原因,才能理解,尽管一个机构或一个社会改变了,但什么因素仍然保留下来 。是历史提供了唯一的可用来研究人类状况广泛材料。它同样关注社会变化的复杂过程,包括导致今天我们周围变化的原因。通过历史知识这个庞大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的规律和趋势,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即“学史以明志”、“学史以自信”、“学史以明智”、“学史以自强”。
        6、学习历史是养成良好公民身份所必不可少的。以往历史教育者总是希望通过生动的个人成功和道德的经验、故事来促进国民的身份认同和公民对国家的忠诚。但是历史教育对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远远超越这一狭隘的目标。历史为真正公民身份的回归奠定了基础。学习历史帮助我们理解影响公民生活的近来的、当前的、以及即将发生的改变是如何出现正在的或可能出现的,以及涉及什么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历史鼓励“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对作为一名国家和社区的领袖,一个有教养的选民,信访者还是公众养成负责任的公共行为都是非常重要的。
        7、历史教育有利于竞争观念和合作意识的培养。科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人才流动化、文化多元化,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主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因此现今的历史教育应当强化合作和竞争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谐,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是对自己文明的自尊、欣赏和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宽容乃至欣赏,是抱着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广阔胸怀和对人类共同美好的理想的追求。所以也可以在实际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
        8、历史教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历史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和进步。“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社会里,世界要和平发展,人类要和睦相处,都需要各个民族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平等地进行交流,更需要相互尊重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现代文明更需要的是现代多元性文明之间平等耐心地对话。历史教育则能引导学生向前看,更好地适应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促进全球的稳定和进步。历史教育是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料。一个民族的历史就如同一个人的历史一样,可以作为判断这个民族的特征的证据,了解历史,了解传统,才能在社会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9、“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皆是如此,无可厚非。”在我看来历史教育,一个现今社会最为关注,最为现实的功能便是,它能给予学生一个开阔的视野,而正是这种视野给予了他们在很多工作所需要的变化和灵活性,他们发展研究的技能,找到和评估信息来源的能力,以及确认和评估各种诠释的能力。此外历史学习还能改善基本的写作和表达的技能,以及直接与公共部门和私人单位所需要的分析能力相关。因此,历史学习对于许多工作和专业领域无疑是一种资产,为学生的职业生涯作了长期的特别的准备。
        李大钊在《历史与哲学》一文中指出:“凡一种学问必于实际有用处,文学、史学都是如此。”他认为,史学作为一种学问,其“用处是多方面的”,其中,最要紧的用处,是用他来助我们人生的修养,史学、文学、哲学者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有他们的好处。史学“与人生有极大的影响,我们不但要研究他且当宣传他,引起人们研究的兴味,以促史学的进步。”
        总而言之,中学历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在培养人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