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姹旦
诸暨市滨江初级中学 311800
【摘要】本文从“历史解释”下历史细节的课堂运用为着眼点,从历史细节的材料——真实科学,为历史解释蕴温度;历史细节的内容——围绕主题,为历史解释挖深度;历史细节的时机——刚到火候,为历史解释拓眼界这三方面来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素养,以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历史细节
在日常教学中,教材由于篇幅的需要或言简意赅、或提纲挈领、重结论,少叙事,加上有些教师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重知识点的渗透,少内容的挖掘和拓展,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领,因此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往往是囫囵吞枣,半知半解,久而久之对于历史课是味同嚼蜡,缺乏兴趣。
新时代课改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学科层面,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解释在初中阶段的目标就是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初中生能够分析史实、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1】。在历史教学中,增加历史细节,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多维度了解,因而增强历史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但在现实教学中,历史细节的运用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历史细节运用误区
(一)弃用历史细节,历史解释僵硬
日常的课堂教学,教师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考点”,结果导致很多需要的历史细节,因为教科书上没写或教师不讲,与学生错过了,因此学生感觉到课堂是生硬说教,历史课是刻板和冰冷的,随之失去对历史课的兴趣。纯粹意义上的过去式历史已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要求,他们迫切希望和需要能够让他们内心产生共鸣、与他们日常生活有着某些联系的历史。例如,九上历史与社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创建》提到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因为教材涉及孙中山参与革命的事件不多,甚至武昌起义也不是孙中山亲自参与,如果教师没有提供充足的材料来描述孙中山为缔造共和付出的史实,恐怕学生无法全面认识孙中山,更无法理解孙中山是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地位了,只剩下的是教学的强势植入,死搬硬套的教学方法,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学效果也是一地鸡毛。
(二)滥用历史细节,历史解释错位
历史必须是客观的,历史细节的运用也必须是真实的,历史细节的出处最好来自可靠资料,尤其是第一手资料,如考证过的或者权威的学术资料、名人传记、回忆录、最新的学术成果等,千万不能是“假冒伪劣”的历史细节大行于课堂。例如,一些老师为了让课堂活色生香,对学生投其所好,随意编造、想象、拼凑历史的“细枝末节”,把影视剧中和文学作品中的一些虚构情节当作真实的历史细节来使用,不仅不能合理的做出历史解释,而且对学生的治学态度也是严重的误导,历史研究应该像历史学家一样研究历史,讲究史料实证。
(三)泛用历史细节,历史解释偏差
一节课45分钟,有些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眼球,整节课变成了故事课。比如《新文化运动》涉及到的先进知识分子5个,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某老师讲了这5个人物的奇闻轶事,故事讲完了,下课铃声也响了,老师顺便加一句,知识点教材上都有,自己看一看。那么学生的历史理解仅仅停留在趣味和野史上,不可能对新文化运动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课堂,只有猎奇,没有探究,没有学科能力培养,更谈不上价值引领。
二、历史细节的运用策略
(一)历史细节的材料——真实科学,为历史解释蕴温度
历史必须是客观的,历史细节的运用也必须是真实的,历史细节的出处最好来自可靠资料,尤其是第一手资料,如考证过的或者权威的学术资料、名人传记、回忆录、最新的学术成果等,千万不能是“假冒伪劣”的历史细节大行于课,
历史细节的运用除了真实之外,还必须科学,教师能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取鲜活的,生动的、典型的、经得起检验的历史细节,并且对历史细节的叙述语言要客观、理性、准确、到位,既不能因个人好恶或某种需要作神话般的夸大描述,也不能持相反的态度一面倒地,走极端化道路。叶小斌教授说:“历史学是人学,人是有情感的,因而历史学也应当具有人物的情感和温度,这些温度应当散步在众多的历史细节之中。”【2】历史教学应当通过历史细节唤回历史课堂弥足珍贵的温度。例如:在设计《辛亥革命》一课,以林觉民为主线贯穿,出示人物林觉民的《与妻书》:“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以林觉民为主线,以人物带出温度细节,再通过温度细节看人物,让学生真切地了解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体现了“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风范,这样的细节教学更容易触动学生内心,实现现实人与历史中的“人”相互激碰,在激荡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在感动中增强历史情感温度。
(二)历史细节的内容——围绕主题,为历史解释挖深度
历史细节的内容在选用过程中要注意,一是历史细节的使用量不能太大;二是历史细节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冲淡教学主题;三是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一切从学情出发;四是教材上已有的历史细节不重复使用。历史细节的选取和运用必须围绕、从属、服务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不是为了深化教学重难点,而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随心而用,这样的历史细节是多余和无效的。因此,历史细节应该围绕一节课的“灵魂”而选用。例如八下历史与社会《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诞生》阐述洋务运动失败用到的历史细节:
历史细节1:陆奥宗光回忆:“起初就偿金二亿两,他要求减少五千万两,视不能达此目的,他则乞减少二千万两,最后他竟对伊藤全权哀求以此些少减额为其归途之饯别。此等举动以李之地位而言实有失其体面。”
——-李默《马关议和中的李鸿章》
历史细节2:“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修,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有何术能负其责。”
历史细节1表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是导致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但细节2通过李鸿章的自述让学生明白深层次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无法跟先进资本主义相抗衡,因此李鸿章的“裱糊”是“敬业”的,是可悲的,也注定要失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细节的内容不仅可以把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情感共鸣,也能挖掘到在大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无奈和卑微,加深对时局的深刻洞察。
(三)历史细节的时机——刚到火候,为历史解释拓眼界
历史细节一般运用于导言处、用在转折处、用在疑难处、用在启发处、用在矛盾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它的最佳效果,才会使历史事件更加激动人心,才会使历史人物更加丰满和栩栩如生,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细节用于导言处:例如,历史与社会八上《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利用历史细节展示项羽和刘邦看到秦始皇的不同的表现,刘邦在咸阳看到秦始皇时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见秦始皇出巡时,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表现,折射人物不同的性格,那么到底谁能取得天下呢?这样的教学细节为给这节课设置了悬念,极大的调动学生对这节课探究的欲望,并且为这节课的教学立意-性格决定命运有所预设,
性格决定命运是基于课标基础之上的高凝练的升华,为学生学习历史的视野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历史细节用于疑问处:例如历史与社会九上《中国抗日战争》关于西安事变教材有几处没有交代清楚,第一,身为东北王,蒋介石下属的张学良为什么以下犯上,突然之间扣押蒋介石发动兵谏。第二,蒋介石扣押之后,西安事变为什么会和平解决,此时需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或者一定的细节描述,学生才能明白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明白时局的复杂性和历史人物在时代面前的大抉择。做出怎样的抉择对于普通人来讲关乎一生,对于历史重要人物来讲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在民族大义面前自己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孰轻孰重,该怎样的选择,这种价值观的引领为孩子的成长提供的重要的视角,达到了真正立德树人的目标。
历史细节用于矛盾处:例如历史与社会八上教材《北宋与辽、西夏并立》一课提到岳飞抗金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宋高宗却要求岳飞班师回朝,剥夺岳飞的兵权。岳飞的悲剧仅仅是宋高宗赵构怕岳飞佣兵自重,武将篡权吗?揭开历史细节的面纱,“宋高宗又想抗金形势好,但又不想完全消灭金政权”这是宋高宗的小算盘,他并不想真正的收复失地,如果收复失地,宋钦宗回来,他的皇位该如何?重文抑武,抑制武将权力是宋的国策,所以他本人并无大志,只想苟且于江南,保住现时的皇权。因此岳飞抗金注定是悲剧的。以史为鉴,从这段历史中得出应该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掌握做事的分寸和尺度,为孩子步入社会、进入职场铺设了多样的视角,素养在无痕之中渗透。
叶小斌教授说:“历史是具体的、动态的,历史课要讲得真实鲜活,就离不开细节”,因此典型的历史细节不仅能让课堂有声有色,为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判历史人物蕴温度,挖深度,拓眼界,最终使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在学生中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1】赵玉洁基于问题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J]2018(11)
2.【2】叶小兵细节的重要[J]历史教学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