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动脑” ------ 将知识转化成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   作者:李容明
[导读] 鼓励学生自制学习用具,将知识转化成创新能力
        李容明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马桥中心学校  441614  
        一、鼓励学生自制学习用具,将知识转化成创新能力。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第一个主题。是因为探究性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技能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探究活动中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使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并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及机遇。因此,在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应时时不忘探究。在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时应首先把教材规定的探究活动做好。探究“呼吸运动与胸廓变化” 是教材中一个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了今后的探究积累经验是教材的编排意图。同时此探究实验材料简单,趣味性强,且成功率高,极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以此探究为契机,抓住课题、选用适当材料,培养学生的制作模型、探究能力。
        二、围绕课题来设计、精选材料,制作实验用具。
        制作方案的设计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自流,要紧紧围绕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来设计出最佳制作方案。

        (1)将一班45名学生分成九个实验小组。给学生提供制作材料:透明废塑料瓶.y型玻璃管.两个小气球.乳胶手套.AB胶。
        
        (2)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各种材料作用和用途:y型玻璃管相当于气管、支气管,透明塑料瓶相当于胸廓,气球扎在玻璃管上相当于两肺,乳胶手套套在剪掉塑料瓶底部相当于隔肌,用y型玻璃管穿过瓶盖,再用AB胶密封,保证不漏气。
 
        (3) 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呼吸运动与胸廓变化》模型。

        (4) 演示制作成果。   操作要领1:五指并拢上顶橡皮膜。

        观察现象: 1.两个气球变瘪。2.橡皮膜处于舒张状态,面积増大。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膈肌舒张、面积増大。肺(气球)变瘪,说明外界气压低于肺内气压,肺处于呼气状态。此时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膈肌面积变大。肺容量减少。
        操作要领2:轻放橡皮膜,使它回缩到正常状态。


        观察现象:1.两个气球吸气饱满。2.橡皮膜处于收缩状态,面积减小。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膈肌回缩、面积减小。肺(气球)吸气饱满,说明外界气压高于肺内气压,肺处于吸气状态。此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膈肌面积变小,肺容量增大。

        三、利用反思发现制作方案中的关键问题。
             
        教师在学生成功的制作出实验用具后,再引导学生回顾制作方案是围绕课题来设计的,选用材料必须满足结构的物理特性,这就为以后制作方案的设计提供了思维的切入点。自制学具的过程是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制作,转化为实物成果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使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运用,更重要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 、动手能力 、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自制学具是现成仪器所不具备和替代的。用生活中易得材料、物品或废旧材料充当实验器材或稍做简单加工制成学具、仪器,并应用于学习之中,这本身就是潜在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由于学生熟悉学习所用的自制学习用具,其巧妙的设计、独到的构思,还将给学生以创造性的启发和激励,而
其不完善、不理想之处又可促使学生产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创造动机。特别是自制学习用具中蕴含的丰富的创新思路,无不潜移默化的启迪着学生,更是顺应全民创新的新潮。

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师应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生物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应作到知识讲解既到位但又不越位,生物的教学过程中,适当鼓励学生自制学具,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运用。而对一些正常的探究实验,要使学生明白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跨越至抽象思维的能力。初一生物是学生放眼就能感知的,与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生物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加学习生物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要善于运用趣味课堂,兴趣实验,日常生物知识竞赛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学习动力就源源不断。成绩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生物新教材,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承者,讲述者,而是调动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煽动者”,是学生探究路上的“引路人”,所以我们要用好实验探究,鼓励学生自制学具,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让探究的种子在这里萌发,在未来开花、结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