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辉
黑龙江省鹤岗市宝泉岭高级中学 154211
一.【课标要求】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并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史实。
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情况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曲折发展的历程。借助建党100周年之际,补充有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热点问题能够关注和喜欢探讨,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应重视和学生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学案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相关资料,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教学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历史学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五.【教学重难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程
六.【教学目标】
1. 利用学案,使学生运用时间轴和相关图片,归纳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增强学生对时空观念学科素养的认知,提高学生运用时空观念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创设历史情境,以寻路为主线,探究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道路过程中是如何由幼稚走向成熟的。
3.通过史料探究,引导学生分析感悟长征精神的内涵。
4.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增强学生爱国情感,突出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渗透。
5.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过程中,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引导学生在认识感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任务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教学方法: 启发式 引导式 情境创设 探究式
八.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案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习近平主席为钟南山颁发共和国勋章图片导入,引入课题。
设疑自探:图片中的获奖人物是谁?他为何获得如此高的殊荣?
(二)新课讲授
1.寻路之红船领航
(课件展示):主要任务:建党
历程:经历了从阶级、思想和组织准备到中共成立、完善纲领的过程。
(1)师引导学生结合学案的时间轴和图片归纳(1919—1924)相关历史事件,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中国共产党产生的背景。
(2)展现材料,情境再现:
设问:中共“一大”和“二大”纲领中党的奋斗目标主要差别是什么?
(3)师总结红船精神的内涵。(学生齐读,感悟红船精神)
(课件展示)主要任务: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以“打倒列强,除军阀” 为口号进行的国民大革命蓬勃展开。
(1)师引导学生结合学案上的时间轴和历史图片,归纳(1924—1927)历史大事件。
(2)师设问: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结局?
(3)师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探究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2.寻路之绝处逢生
(1)(课件展示)主要任务:土地革命、抗战
特点:两大矛盾交织并存(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2)师引导学生结合学案上的时间轴和历史图片,归纳(1927年—1937年)历史大事件。
(3)设问:什么是井冈山道路?它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有何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4)师总结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学生齐读,感悟井冈山精神)
(5)出示长征路线图,学生结合路线图归纳长征途中大事记。
(6)师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探究长征精神的内涵。(学生齐读,感悟长征精神)
3.寻路之共御外辱
(1)(课件展示)主要任务:国共合作抗日,经历了防御、相持、反攻的过程,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2) 师引导学生结合学案上的时间轴和历史图片,归纳(1937年—1945年)历史大事件.
(3)师引导学生结合材料探究,感悟抗战精神的内涵。(学生齐读)
4.寻路之命运较量
(1)(课件展示)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2)设问:抗战胜利后的中国面临着两种什么样的命运?
(3) 师引导学生结合学案上的时间轴和历史图片,归纳(1945年—1949年)历史大事件,师说明解放战争的概况。
(4)师引导学生总结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学生齐读,感悟西柏坡精神的内涵)。
(三)课堂小结:一二三四五(升华)
一条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两次工作重心转移:城市—农村(文家决策)
农村—城市(七届二中全会)
三个革命重心:瑞金—延安—西柏坡
四个历史阶段:兴起--对峙--全面抗战--解放战争
五种精神:红船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抗战精神 西柏坡精神
(四)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png)
(六)教学反思
1. 限于课堂容量较大的制约,史料实证材料运用不够丰富。
2. 创设情境途径可进一步多元化,如增加视频、音频等。
3. 学生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待提高。
4.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有些问题挖掘不够深入。
5. 板书设计有待提高。
6. 学生评价不到位。在小组活动时虽然注意了学生自主能力和小组合作的培养,但从整体看,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单调,小组活动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