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互动式微课教学实践研究的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何世权
[导读] 学生有网络学习基础,但缺失有效监督
        何世权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中学
        
        一、农村中小学微课教学运用的现状
        1.学生有网络学习基础,但缺失有效监督。(1)有互联网学习基础。《基于大数据环境的农村中小学互动式微课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对所在地3所中学、1所小学277名各学段、各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居住环境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83.6%的学生家庭已经开通Internet,80%以上的学生家庭都选择了20M及以上的光纤上网;网络电子终端的普及率达到95%以上。以上数据表明,农村中小学学生已具备互联网学习的基础。(2)网络学习监督缺失。从调查统计的数据中发现,学生“休闲娱乐”的占比为72.92;家长选择支持上网学习等的仅占2.17%。这些数据反映的学生不健康上网习惯和家长的反对,说明学生网络学习的监督势在必行。课题组还对疫情期间学生线上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空中课堂、网络教学的接受程度不高;运用智能终端听网课的习惯未形成;参加听课和作业等教学活动的专注程度非常低,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事的干扰,一边玩耍一边听课的现象非常严重。
        2.教师有微课应用尝试,但缺乏主动作为。微课教学运用,需要教师的主动作为,学生的积极接受。近年来,贵州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微课应用竞赛”,推动了中小学微课教学的常态应用。但因一线教师认识不到位,微课应用还停留在行政手段来推动的阶段。对3所中学、1所小学的68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数据显示,有36人参加过微课录制,占52.94%,并有近10人在省市县微课应用竞赛中获奖,但尝试运用微课教学的仅占25%。教师运用微课教学的主动性不够,是导致微课教学运用推动不力的主要原因。
        3.有微课教学愿望,但缺失激励评价。教师深知微课教学的运用能突破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打破传统教育资源的局限,引导学生通过微课教学活动的参与,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多途径获取知识信息,对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率,促进“核心素养”的长效发展,都是有益的。但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数字化,促成教师“急功近利”思想的形成,微课教学运用成为一种期待。微课的设计制作、运用监管、信息反馈评价等,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教学效果短期内不能显现,影响了教师的评价。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考什么教什么的“刷题”上,出现了微课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举步维艰的现实。
        二、做好农村中小学互动式微课教学实践研究
        (一)奠定基础:做好微课的录制和推送
        1.微课的录制。悟透《课标》,吃透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体系,选定微课录制课题;研究学情,根据学科特点,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融合多媒体素材、课件,运用Camtasia 9、手机录屏大师等录屏软件,录制微课。

课题组在近一年的研究中,通过集中培训、自主探究、录制尝试,录制微课70余节,涵盖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和小学英语等学科,设计教学方案、学习任务单(习题)、配套PPT70余件(套),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
        2.微课的推送。结合本课题实验学校实际,课堂教学前,运用网盘或U盘,在“班班通”上向学生展示,引导学生有效预习;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补充展示,辅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星期假日,运用班级微信群、QQ群,向学生推送音频、视频和文本素材,安排学习任务,辅助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多途径向学生推送微课及相关资源50余节件,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做实实验:抓好微课运用的创新研究
        1.让微课在互动中“活”起来。弥补直播课堂的不足,互动式微课教学就是要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让教学方式“活”起来。现有的直播课堂是教师单一的传授讲解,不能实现师生互动,解决学习疑难。互动式微课教学,无论是课堂的实验演示、知识点的释疑,还是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假期学习,师生均可互动操作,探究解决问题,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获取知识。课前预习通过微视频的生动讲解、运用ppt对知识点的形象呈现,增强了预习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学习需要,教师在习题单答案的拟定中,创设多个关键词链接的答案,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结合自己的思考,多形式解决问题,让练习形式“活”起来,弥补了翻转课堂练习主要以客观题型呈现、答案较唯一的空白。有利于发展思维,提升学习能力,多途经积累学习经验。
        2.实现微课资源的系统化。构建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资源系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为蓝本,切合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语文学科以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基本知识点为模块,分解融入现代文、古诗文教学,把知识点以具体的语境运用再现,构建语文学科微课资源体系。其他学科也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关键知识,通过微课制作、思维导图式课件展示、习题单等辅助学习材料,构建以学习辅助为保障的资源系统。把操作指南、点拨引导课件等加以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的资源,构建教学、学习、辅导的学科资源体系。
        3.把微课教学管理制度化。(1)健全教师教学管理制度。制定选题录制微课的标准、运用微课教学的规范、应用效果评价的标准等系列制度,严肃“教”,促进微课教学的持续发展。(2)创建学生学习评价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在微视频和相关辅助材料的学习探讨中,通过学生的质疑、教师的释疑互动,学生间的相互探讨,营造师生互动学习、生生互动学习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运用网络进行微课辅助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加强学生的微课学习监管。在家校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学生微视频学习时长、规定学习任务单完成时限及质量,在自动统计数据的分析评价和教师及家长的监督评价中,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3)鼓励学生创新学习。在微视频的学习中,通过独立的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形成独立的方法或结论,并将这些见解或方法,通过PPT制作尝试、微视频制作尝试,与同学、老师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备注:此文为2020年贵州省教育规划课题的重点课题《基于大数据环境的农村中小学互动式微课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批准文号:黔教办发〔2020〕9号,课题编号:2020A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