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送章
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 邮编:277400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此项教学并未真正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相应的知识学习效果不佳。对此,应当通过积极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来改变此项教学现状,提高其有效性。以下本文将着重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进而探讨如何有效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并提出可行性意见。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人文素质教育;渗透;有效措施;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科学合理地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能够系统地教授和培养学生,使学生逐渐形成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进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法治能力,为未来良好地成长与发展创造条件。而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应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一方面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予以形象化、简单化处理,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人文思想和人文素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新课程改革视角来审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情况,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即:
(一)客观问题
从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他们认为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乏味,难以集中力量,系统地、有效地、认真地学习知识,相应的他们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对此,教师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结合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巧妙地、合理地设计和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全身心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此时教师采用恰当地方式方法来简化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进而有效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但事实上,诸多教师依旧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策划与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未能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而是按照自身的教学安排,向学生灌输大量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机械地状态,难以良好地、有效地学习知识,相应的他们未能准确理解知识,更不能吸收和内化,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教师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导者和指导者,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此项教学的质量,所以学校方面应当配备优秀的、专业的教师队伍。但现阶段部分地区初中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不佳,教师存在专业知识有限、教学能力不强、职业素质不高等问题,导致其未能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调整道德与法治教学,提高此项教学的有效性。还有一些初中学校教师教授的班级较多,课程教学压力较大,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备课,相应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不佳[1]。
(二)主观问题
客观来讲,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及地位大大提高,良好地展开此项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综合素质及法制观念,对他们未来全面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诸多学校领导及教师并没有正确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进而校领导未能规范合理地制定教育工作计划,而教师方面按照固定教学思想来执行教学活动,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未能紧贴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有效性地教授他们。另外,受教师敷衍的态度影响,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不重要,进而缺乏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并对此项课程意义理解不深,缺乏认同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认真学习[2]。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未能系统地、有效地教授学生、培养学生,使之道德品质提升、综合素质提升、法治观念形成的现实情况,应当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效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新调整此项教学,使之真正贴近学生,良好地引导和教授学生,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理解道德与法治内容,明确课程的意义,并且逐渐深受课程内容影响而良好成长。
人文素养教育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此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相应的他们难以正确地看待道德与法治内容,理解其深刻含义,虚心学习,纠正错误,良好发展自我。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积极且有效地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则能够在教授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和体会道德与法治知识,并将其吸收与内化,促使学生道德品质提升、综合素质提升、强化观念及提高个人素养等,为使他们全面发展创造条件[3]。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策略
新形势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越来越重要,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开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使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是非常必要。但立足现实层面,对各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情况予以分析,其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均存在,不能切实有效地教授和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将道德与法治内容予以吸收、内化,促进他们良好成长与发展。对此,应当探究行之有效措施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以便提高此项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备课,正确引导学生理解人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出,针对学生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依从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精神和情感角度去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自身所具备文化和民族精神去陶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人文素养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人文素养。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注意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其中,以便此项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够贴近学生,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感受人文关怀,进而接受并参与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基于此,在课前备课阶段,教师应当有意地引导学生了解人文素养教育。也就是教师应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状态、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心理状态等,进而采用适合的方式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并且在课前以微课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了解人文素养内容。为后续良好地课程教学创造条件[4]。比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解开情绪的面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前通过呈现优秀人物传记视频,并要求学生思考优秀人物身上具有的优良品质,让他们对人文素养有所了解,在之后的课程中通过人物传记着重讲解人文素养内容,进而引出道德与法制课程内容,系统地、有效地教授他们。
(二)课中渗透,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考虑到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行为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思想意识,形成偏差的价值观念,这不利于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科学合理地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而要想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年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使人文素养教育巧妙地、有效地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如此借助人文素养相关案例或故事,即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学生势必能够欣然接受,并且认真学习。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资源,进而合理地规划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时引出人文素养相关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探讨案例中人物的道德品质、法治行为,如此引出课程知识,并参与知识学习,如此势必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三)课后实践,帮助学生拓展人文素养
单纯地进行理论教学,并不能让学生道德品质、综合素质、法制观念、人文素养等方面得以提升,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课后实践,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之中真正理解和内化道德与法治知识。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社会之中不文明行为,之后在课堂上讨论他们道德缺失情况、法制意识淡薄等方面的问题,之后解答问题,如此能够让他们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提升自身的人文思想及人文素养。
结束语: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角度来讲,道德与法治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但因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并没有正确理解课程的现实意义,相应的未能认真地参与课程知识学习。而在课前、课上及课下渗透人文素养教育,通过人文素养教育相关案例或故事来引出道德与法治内容,能够让学生欣然接受并且有效学习,使之道德品质提升、综合素质提升、法治基础夯实、人文素养提高等,这对于他们未来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天杨;;呵护最美青春——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名师在线;2018(33).
[2]郭文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A];2019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19.
[3]方圣晓;;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开展[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三--教改新视野[C];2018.
[4]王雪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人文问题的设计与引导——以2017年道德与法治省优质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8(10).
[5]融合共生:人文素养拓展的校本路径——人文素养拓展课程改革专题汇报[A];2017年江苏省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现场观摩研讨会论文集[C];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