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推进中小学校园建设的路径探索——基于对S市中小学校园建设情况的调研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高粤
[导读] 本文基于调研,总结S市在中小学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分析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探索区域性推进中小学校园建设的路径
        高粤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辽宁 沈阳 110083
        摘要:本文基于调研,总结S市在中小学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分析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探索区域性推进中小学校园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中小学  校园建设  路径
        一、S市中小学校园建设的主要做法
        2019年,S市有各级各类的中小学学校601所,在校生69.5万人。根据该市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该市经济运行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在中小学校园建设的过程中,S市坚持创新推进,实现新突破。
        1.强化政府对教育宏观管理
        政府编制出台了关于教育的一系列专项规划,进行超前谋划。财政支出优先保障教育,大幅调高生均公用经费。在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持续实施阳光分班政策,深化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弹性离校”获得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案例特别奖。在高中阶段,建立了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和财政拨款制度,全面推进优质化高中建设。
        2.项目推动建设快速发展
        仅2019年,S市围绕公办幼儿园扩增学位、解决大班额、消防改造、学校教室照明达标改造、中小学厕所改造、特殊教育学校达标、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达标、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等项目,推进教育基本建设。信息化建设实现千兆进学校、百兆进课堂,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3.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引入新教师,直招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及部分985、211高校毕业生,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50%以上。着力培养骨干教师、名师、首席教师、骨干校长、教育专家以及领军团队,使其数量显著提高。
        二、中小学校园建设面临的挑战
        在“十四五”时期,对照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人民群众新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S市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1.教育资源亟需优化配置
        近年来,S市人口呈增长态势,学龄人口的增加正在从学前、小学向后传递,特别是城市化推进,农村生源锐减,城乡结合部地区生源陡增,使现有教育资源供给总量不足,同时,当前教育布局难以适应人口新分布。
        2.多样化的教育供给亟需提升
        随着经济发展和民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教育、选择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

因此,需要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统领,有效突破体制机制的瓶颈制约,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激发多元办学活力,形成弹性开放、灵活便利的教育体系,并通过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为不同人群公平地接受高质量教育、实现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3.传统教育模式亟需变革
        现代信息化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类思维、学习、生产及生活方式。面对着智能时代5G、大数据等技术升级和服务创新给教育教学形态、教育服务业态等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教育迫切需要在创新教育教学、变革学校组织形态及促进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全面升级人才培养体系。
        三、区域性推进中小学校园建设的路径
        1.制定主要预期指标
        拟定好“十四五”期间的建设目标。对于S市来说,要整体提升中小学校教育软硬件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主要发展指标基本达到国家前沿水平。设置好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高中段教育特色化个性化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水平要不断提升,教育开放和融合继续推进,教育友好交流学校不断增多。
        2.科学规划引领中小学校布局
        按照“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要求,开展现状教育设施摸查,对各个学校的用地范围、办学规模、办学性质及实际在校人数等逐一登记造册,形成各个学校“一校一档”以及现状学校“一图一表”。编制《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从学校空间分布、学位数量及办学质量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价各镇街、园区现状基础教育设施服务水平,明晰发展短板,通过制定学校建设计划提升目前的教育设施的服务水平,强化标准化校园建设,预控教育设施用地,保障后续建设的可行性。
        3.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加快推进一体化发展,科学布局农村学校,办好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享受优质教育。全面推进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辐射,深入推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托管乡村中小学,实行一体化管理、捆绑式评价,提升义务教育服务能级。实施新优质学校发展计划,引领学校坚持育人本源,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施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建立城乡学校互助发展新格局。全面保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权益。推进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入学率达到99%以上。
        4.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强化高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深入实施创新素养培育项目,推进创新实验室建设,推进区域内建立跨校选修和学生共育的联盟机制。加强高中与大学、职业院校、社会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教育和高质量职业体验经历,建立多个市域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验基地。深入推进综合实验高中建设。
        5.优化教育信息化环境
        依托5G互联网的发展,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应用环境,系统规划教育信息化整体架构。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基础教育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系统,推进基于大数据的课堂分析、学习分析,探索数字化教研环境、模式与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学习者线上学习的认证、记录、评价和服务机制。通过基础设施的改造、人员素养的提升以及公共平台的构建,切实加强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的能力,满足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需求,延展校园教育教学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教育公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