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干预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戴书然
[导读] 在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中学生的厌学心理越来越普遍,成为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的一大难题,应得到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
        戴书然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
        
        摘要:在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中学生的厌学心理越来越普遍,成为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的一大难题,应得到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中学生厌学具有学生自身、学校教育、家庭、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成因,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去看待。如何探索解决中学生厌学心理问题更需要从多维度入手,积极干预,为他们创造一片广阔的成长空间。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心理;社会影响;对策

        在当今素质教育盛行的背景下,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国家各个层面对教育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学生、家长、教师也在逐步改变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在追求科学世界知识的同时回归人文关怀, 让教育拥抱生活,更多地开始关注教育对象的内在世界。然而,随着城乡差距逐渐加大和独生子女群体增多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加普遍地表现出性格强势、情绪易变、敏感多疑、焦虑的新特征。很多中学生逐渐对校园生活感到疲倦, 对学习也产生消极情绪。通常厌学严重的学生体现为: 家庭关系紧张, 敏感自卑、学习动力不足,对教师产生反感,对自己缺乏自信、注意力极易分散。厌学已成为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会产生一系列不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后续影响。因此如何探寻厌学问题的成因和发展, 如何有效改善学生厌学心理,引导学生走上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道路,是值得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厌学心理的成因和普遍表现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随之加大,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中学生的厌学都逐渐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中国学术心理试验课题组联合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对黑龙江四万多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有近40%的中小学生存在厌学心理,50%以上曾经出现过因学习造成的疲倦、乏力等心理状况。可以发现,在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形势下,厌学现象不断扩大,不只有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使得城市和农村的中学生展现出不同成因导致的厌学现象。城市里的中学生往往被父母老师寄予厚望,为了升学目标背上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青少年拥有极高的个人目标和追求、具有过度计划和控制、过分关注回报和反馈、害怕挫折等心理特征,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厌恶考试等负面情绪,成绩的下滑能很轻易地降低他们的学习欲望,最终导致厌学心理。
        而农村中学生接受的教育条件较为落后,学校条件和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整体社会环境对教育的重视度也远远不如城市,受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影响, 部分农村中学生对曾经心中挤破头“走出大山”的美好憧憬感到迷茫和失望, 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在没有清晰的动机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的情况下,逐渐产生了厌学心理。
        随着时代进步,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电视、网络为中学生打开视野的同时, 也能轻易让他们堕入欲望的深渊。中学生正处于理想和信念发生剧烈变化的青春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他们精力旺盛,充满好奇心, 对外界的各种诱惑充满兴趣。还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因此容易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各种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活动,无法将精力集中于学习上。

二、厌学心理的影响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黄金时代,中学时期的厌学心理,会导致不学无术甚至彻底放弃学习的严重后果,等学生长大成人后,即使渴望读书也已追悔莫及。并且在家庭中,孩子出现厌学情况,势必影响家庭关系,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一个群体产生问题势必向外辐射,对周围其他人的生活状态产生影响。
        往大的方面考虑,青少年是国家的花朵和希望,厌学人群的增长会很大程度上制约国民素质的提升。

厌学心理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群体的文化素质水平和思想品德。据大多数研究显示,厌学的中学生在社会行动上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社交方面,厌学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就容易因厌学减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不能充分认识到社交的重要性,拒绝和人正常的交流,在成年后,因为长期的敏感、独来独往,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需要与人沟通的场合,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工作、行业乃至社会的运转效率。行为方面,厌学学生更容易表现出反社会的倾向。调查显示,33%的厌学学生容易出现过激的举动,导致品行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犯罪的结果。若厌学学生成为基数较大的群体,势必对社会的整体发展造成阻碍,延缓发展。

三、新时代下如何有效干预厌学心理
        厌学心理的成因复杂,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影响。因此,干预中学生的厌学心理应当从多个维度入手,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剖析。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校是接受教育和进行活动的主要场所。干预中学生厌学心理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任务过重、学习难度过大等问题,实施基础教育改革,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计划。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更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的配合。教师应该多加了解学习干预学生厌学心理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需要根据学生特点,通过分析背后的原因,妥善选择,灵活运用,让学生能够自愈、自治、自强。而且教师应该认识到厌学心理是一种心理问题,而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于学生的不听话、对学习偷懒。教师如果只是粗暴地指责而不用心去了解, 无意中戳到学生的痛处, 不但不会有良好的效果, 而且还有可能激发他的逆反心理。
        家庭教育也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家长自身的素质和观念往往决定家庭教育的效果。许多家长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全然漠视学习的重要性,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榜样的力量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是无法忽视的,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能成为他们的标杆,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尽量减小和孩子之间的差距,建立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培养学习积极性。
        而在社会层面,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花朵的成长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熏陶栽培。改善“读书无用论”等说法传播的现象只能从根本上重视大学生就业难、毕业即陷入就业困境等问题。同时许多中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都是鸵鸟心态,不敢直面问题,把情绪埋在心里,较少采用积极寻求他人帮助的应对措施。从而导致人际关系差、健康适应能力低下、社会支持度低等问题,这些社会因素更容易进一步加重厌学情绪。因此给予厌学学生更多关心和支持也是有效改善厌学问题的重要途径,让社会给予厌学少年一份温情和耐心,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往往能给予他们向上的力量。
        除了以上不同主体层面的干预措施,在进行心理治疗的时候也可以让家庭成员和老师参与其中,对孩子的认知和情绪起到改善作用。也有研究显示,针对存在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厌学学生,药物治疗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配合认知行为疗法,能最大程度上让学生走出厌学的困境。厌学心理应当运用正确的手段去及时干预、治疗,才能确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瑞熹,吴继敏.新时代下高中学生厌学的心理辅导策略[J].名师在线,2017(01):6-7.
        [2]唐盼.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2018(08):7-9.
        [3]杨雪时. 初中生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与厌学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7.
        [4]田敏. 青少年厌学相关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6.
        [5]麦小桃. 初中生厌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