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与方圆的交融——语文学科优势与班级管理的互通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任婉宁
[导读]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讲究艺术,讲究美的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理智与感性,逻辑与诗意无比和谐地融汇其中
        任婉宁
        中山市第一中学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讲究艺术,讲究美的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理智与感性,逻辑与诗意无比和谐地融汇其中。“语文教育不能单打一,不能以偏概全。在教学中应当使语文的工具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不能人为地割裂。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感情地用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由此观之,语文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诗意的栖居于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其教学过程过程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更是一个提升审美,修炼身心,涵养品德,育成中华少年的过程,是全面培养学生成长成整全的人的过程,而这一目的恰恰与班主任的德育不谋而合。
(一)乐学乐育,借力语文课堂,创设积极班级氛围
        兼任班主任的语文老师,无疑在课时安排上是占据优势的,也就是说对于该班学生而言,接触最多的课堂,也是就是作为班主任的语文老师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不仅会影响其对本学科的自我效能的形成,同时也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达到轻松愉悦的或是师生共同进入文本之中的课堂状态,学生获得成功理解课文的能力判断水平会比未能达到情境统一时的能力判断高得多。与此同时,学生获得自信和习得知识的成就感会促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在这样的“乐学”状态中,作为学习者呈现出这两种显著特征:一是思想上是主动的,二是精神上是愉悦的。正因是学生主动去学,学习中就能真正调用“全能感官”,就能做到“心、眼、手的合一”,就能主动承受并挑战遇到的困难,也就能积极地探寻解决遇到的困惑。例如在诗歌的传统教学中,疏通文意与把握写作手法往往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时间里,如果语文教师站在一个主导者的层面,从知识的最高点去强调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去强调文言实词虚词的运用。诗文意境往往仅出现在课堂的情景导入式开端,简单几言概括领出教学目标之后,直接进入对诗文词句的具体分析,或是毫无情意的各种朗读。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只是知识点的记忆、背诵的过程。以《离骚》一文为例,在这样一种教学情境之下,《离骚》丰富绚丽的意象,波澜壮阔的意境,上下求索的境界,以及诗人令人高山仰止的品性于学生而言都是遥遥而不可及的,此过程中教师必然无法创造一个积极的乐学氛围,学生也会陷于死气沉沉的灌输式教育之中,长期以往,对班主任的课堂印象影响至对班主任的认可,从而影响至整个班级的认同与归属。
        相反,在《离骚》中,诗人借助意象群的隐喻完成情意与志向的表达,因此对意象群的解读则可以成为学生理解诗文意蕴的密钥。如果语文教师能够把握其中的奥妙,以有意境的《离骚》进入有意境的《离骚》教学。教育者通过对文本中所凝聚的作者的生命意识与情感内涵的阐发,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入理,师生同游于“有我与无我”的境界之中,努力追求着文、生、师的共举。教者“似教非教 ”, 犹有所备却又毫无戒备之感, 学者“似学非学 ”, 似有所得而细会又觉无得。进入一种乐学乐育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教学效果。那么此时,师生置身于同样一个情境之中,借助语文课堂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交流处于一种宽松自由的状态,学生通过喜欢语文课堂而喜欢语文老师,进而接受语文老师作为班主任的另外一个身份,从而整个班级都会在这一积极影响下产生一种积极地乐观的,乐于学习,乐于沟通的氛围,达成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乐学乐育的目的。
        (二)乐活乐动,借力语文活动,实现班主任培育目标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贯穿于中学语文学习的每个阶段,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它们既是对语文课堂的补充,能促进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掌握,同时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融德育教育于其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在平时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或是专门的语文活动课、阅读课等等非平时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

人只有通过在社会交往中彼此认识和评价才会不断获得社会知识和掌握行为规范,因此,在语文活动中还需要教师多提供一些让同学们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之间能够接受与聆听各种不同于自身的思想,不囿于自身思维局限,向更多的世界敞开。
        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语文课前演讲活动为例, 演讲同学会给所有同学分享自己所喜爱的书籍、电影、事物、组织机构或者各类活动等等,这类内容由于演讲者自身的喜爱,传达便具有一定感染力效果,同时,演讲这一形式,既是语言表达的的一种方式,也是思维训练的一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开化学生的知识、感动学生的思想。在我们看不到的五分钟背后,在丰富多彩的演讲主题下,演讲学生光演讲前摘抄和收集的关于演讲主题的资料可能就长达十几页,而分析处理这些资料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不断剖析、不断创造、不断完善的过程。最后再由老师总结指导、转化提升,不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课外技能,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班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从而使学生从容地适应集体生活,自觉地接受班主任教师的教育管理,进而自发地遵守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乐读乐写,借力阅读写作,开展班级心理建设
        面对当前逐渐增多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代青春期的中学生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学生都渴望倾诉,更迫切需要被倾听。然而面对学生的心理诉求,很多班主任苦于无法与学生搭建起有效的心灵沟通平台而束手无策。但对于兼任班主任的语文老师而言,阅读与写作则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专属优势。
        就阅读而言,我们所有阅读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精神自由,敞开自身向更高的世界开放。于阅读中认识人物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入境、生情、悟道。因为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爱实现着对学生精神良知的启蒙。文学经典可以通过唤起人之为人的基本情感记忆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学生可以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不停地贴近伟大与崇高的存在,进入审美的情境,唤起情感回忆,引发精神共鸣。从而于大的世界观、大的格局之中放下小我的鸡毛蒜皮,通过阅读作品并且回忆自身情感体验去还原作者对宇宙人生的体味。就拿课内的文章《故都的秋》为例,作者笔下的秋是“特别地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于十月十一月深秋季节来阅读这篇文章再合适不过,同样处于苦恼烦闷的状态的学生也会对这深秋无限厌倦。文章之中有一处小细节,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写道“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的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柔软的触觉。”教师可以抓住这细节,引导同学们回忆并想象,作者晨起去踏一满地的落蕊,他们在什么时候会做这种相似的动作?大雪初过,地上白茫茫的无垠,就会引起人想去踩一踩的欲望。而这个动作的前提,必然是一片的、无痕的白雪,已经印迹斑斑,凌乱不堪的雪地是不会引起人想去踏一踏的欲望的。于是人们会去踏雪、感受雪。相似的情境,作者在寂静无人的清晨,于落蕊之上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以交流,只有寄情这清秋,于是这清秋来的是静的。通过唤醒学生踏雪的情感经验记忆,让学生去体味郁达夫踏蕊的清寂,从而感受作者眼中的清、静、悲凉的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形成学生宏观上对秋之韵味的审美体验,感受自然之美,此时的深秋之清静悲凉,便不是掺杂着自我主观的,而是达成我与作者向融合的一种双向情感体验,化烦恼于无形。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费心、费力、费时的长期工作,是一项承担着繁重责任与义务的工作。很多教师对这个工作抱有又爱又怕的心态。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师兼任班主任有很多先天的优势条件。教育是一门艺术,面对当前接受信息的来源面更广,思维更加复杂,且处在性格发展期的学生,简单粗暴的威压式班级管理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光靠热情奉献,一味退让显然也不会奏效。语文教师要学会发挥个人的独特魅力,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利用语文教师能说会写,运用语文教师丰富而细腻的感情去贴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聆听一句句不同的声音,结合语文教师的风骨儒雅与班主任的细心威严,让诗意与方圆互通,让教育充满诗情画意。

参考文献
[1]郑小彦. 从语文教学角度解决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D].河南大学,2011.
[2]郭硕硕. 初中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和谐互益[D].河北师范大学,2015.
[3]王惠玲. 相辅相成共从容——浅谈班主任工作与语文教学的和谐统一[J]. 教育教学论坛,2010(04):15.
[4]唐隽.结合学科特点做好班主任工作[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报,2009(04):160-161.
[5]孙霞.发挥语文教师优势,做好班主任工作[J].学生之友,2012(01):77.
[6]陈彦华.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当班主任的优势增强班级德育实效[J].德育与党建,2013(09):128-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