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刘玉娥
[导读] 遵循语文课标“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要求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刘玉娥
        常州外国语学校  213000
        【摘要】遵循语文课标“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要求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至少应从三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在阅读中实现写作技能的有效迁移,二是在回读中把握写作的技巧,三是在读与写的联结中提高写作技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写作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如课标所要求,要“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以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仅就读与写来说,二者应该并重,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写作能力的成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阅读与写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
        一、在阅读教学中挖掘读写结合点
        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如说与读、读课文、口语交际、练习等,每一次练习训练都体现了训练的重点,重点总是围绕着说、读的重点。教科书里有许多漂亮的文章,有些很流畅,像流水;有些是大胆的,像沸腾的血液;有些语言是美丽的,就像置身于世界的仙境;有的语言简单,但也很雄辩,充满了作者的深厚感情。可以说,教科书中的文本是文本美与质的典范。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课文?笔者认为,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读写结合既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因此,在教新课文之前,必须找出本单元的训练要点,以便有一个清晰的想法。在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个关键点。对于能体现单元训练重点、在表达形式上有一定规律的典型句和关键段落,要注重组织学生读、说、练、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表达规律,掌握写作规律,然后在作文课上给予认真的指导。它可以使读写不分离,发挥倍增效应,为学生搭建读写之间的桥梁,使读写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二、在回读中把握写作的技巧
        以杜甫之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据,没有人会否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一点,但这并不妨碍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就去进行写作的练习。只是在更多情况下,由于学生仅仅通过初读并不能就顺利掌握课文中蕴藏的写作方法、技能等,学生的写作多会很快陷入困境。这种情形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回读课文,则对于课文的阅读,即会因目的明确而更具針对性。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在预习阶段即可要求学生写一段有关“雪景”的文字。学生遇到 写作困难,就会向课文第三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求救;教学《春》,即可要求学生写一篇《夏》,学生亦自会向课文求救,学习文中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来写春景的方式进行。显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阅读对原文的写作方法、技巧等进行模仿是第一位的,从仿写句子、仿写修辞方法到仿写结构,无一不可。尤其是对课文结构的仿写,让学生逐渐认识到一个好的文章骨架,对文章内容的清晰、条理化的表达有多么重要。这也是单纯的阅读所不能给予学生的;非带着问题来回读而不能实现。其次,由于单纯的模仿并不能写出精美的文章,“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叶文玲)。所以,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回读课文并探寻写作技巧时,教师也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模仿可以作为写作的基础,但真正好的文章是自主写作、真实写作、写出新意、写出真情,从而避免出现对课文中写作方法千篇一律的机械的照抄照搬的错误。
        二、在阅读中实现写作技能的有效迁移
        阅读从文字与符号开始。只要认真读、用心读,就能通过阅读中的思考活动,来领会文章作者通过一定的文字与符号所欲表达的意义、感情等,并会结合自身认知产生自我的思考与感悟。但就一般的阅读而言,于后者,如非明确的要求、目的,或表达欲等,阅读者多不会对之做文字的记录与表达,也就在无意中失去了写作练习的机会。因此,表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中,要有明确的对有关思、想、感、悟等几个方面的记录要求。实现这一点,“说”——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口头表达——都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相关的基础。其一,是对所阅读文章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辨析与辩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实现课标的目标性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如学习《故乡》 时,对于杨二嫂的可悲、可怜、可恨、可鄙,闰土的可怜、可叹、可恨、可恶的认知,就有助学生深刻认识造成两人性格变化的社会原因,将之诉诸笔端,就是一篇好的评论文章。其二是对文中写作技巧的认知表达,有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写作技能的迁移、内化与提升。如“文章中,对杨二嫂的艺术形象是如何一步步进行塑造的”等。这样,就将有关小说阅读的训练迅速转入议论文的写作训练。

而要实现这种写作,学生就必须再次认真阅读文章,就文中的表达方式等问题进行思考,自然也就有助学生写作技能的提升。
        二、根据学生水平精心设计训练形式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的,语文教学从读到写也有它本身的发展规律,都是从一般到个别,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直观的感觉到离奇的想象,都是通过读写结合,逐步发展,逐步完善。在农村高中这块土地上耕耘的园丁,深有感触:农村的高中生不如城里的高中生,阅读面窄,见识少,口头表达、语言组织能力差,所以,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要为他们设计适合他们的训练形式。读写结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内容上结合,一种是从形式上结合,对于高中生,从形式上结合更为重要。高中生写记叙文每次可练习一个项目,第一次可按时间顺序写,下次可按空间顺序写,再下次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也可按知识系统进行单项练习;可结合课文进行练习,仿写、改写、缩写、扩写等;人物也可进行局部练习,学了某些典型文章可指导学生进行开头、结尾、场面、景物的描写。
        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读、说、写的机会。随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我们应该遵循多种口语形式:文本意义、词句理解、理解、课后理解和多种复述形式。在时间安排上,读多于说,说多于写。学生可以选择写他们所说的。例如,写一段话,然后写一个阅读后的感觉。课堂实践的设计要灵活,与读写紧密结合,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生动生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想象力驰骋,语言表达顺畅流利。通过一学年的"读"、"写"训练,我们班学生的"读"、"写"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XXX同学,以前写作文不会选材,作文照抄,而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能在写作文的时候能在生活中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写。如:学过《人物描写一组》课文后,我让学生仿写人物篇段,通过叙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他就写了《我的爷爷》,通过一件小事:他和一个小伙伴玩耍,小伙伴不小心掉到一个大坑里爬不上来,他回家叫爷爷救小伙伴,爷爷拿了一个长竹竿,把小伙伴拉了上来,表现了爷爷的性格特点。虽然文笔还很稚嫩,但他已经学会了写作,学会了选材,这就是"读"、"写"结合训练在我们班开出的一朵小花。
        三、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读写结合必须把阅读延伸到课外,并与学生的生活和课外阅读相联系,使学生以自己的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丰富语文教学,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加完善。我要求学生在周末和节假日至少读一本书,提取书中的好单词和句子,并写下阅读后的感受。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使读写结合更加实用。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丰富了词汇,积累了许多优美词句。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加以引用,并经常表扬那些善于运用好词佳句的学生,学生就会理解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阅读、积累在学习中的作用,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在读与写的联结中提高写作技能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反过来,写作也会促进阅读的进行。所以,很大程度上,在两者间找到恰当的连接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亦有促进。由于新课标的阅读指导理念,倾向于激发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和尊重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以及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因而阅读教学中来自教师的阅读方法指导就非常必要。例如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重要性并付诸阅读实践,以边读边想边圈点勾画标记重要的字、词、句、段,记录所思所感、问题要点,评价观点、手法等,则既可深化文本解读,亦可为后续写作积淀素材,同时做有关原文结构、特点、思路、表达等几方面的借鉴。具体如学习《列夫·托尔斯泰》,如果学生能够根据要求准确勾画出有关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并据此圈点该人物的性格、表现等,即说明学生已经对文章进行了深入研磨。又如学习《社戏》,如果学生能够在边读边写中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如结合鲁迅先生的反思而做出敢于解剖自己、严于反思自己而知错必改的表达,则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语文思维锻炼、写作素材积累以及文意升华、写出新意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当然,学生这一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所做,主要是培养学生形成边读边写的良好习惯。毕竟,“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都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叶圣陶)。如是,学生的阅读才会是真正的阅读;所有的圈点批注,也才会更有价值。
        总之,在读写结合中,阅读是基础,是为学生写作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服务的,教师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在读中发现蕴含于范文中的写作技巧并实现有效迁移,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而言,可取事半功倍之成效。
        参考文献:
        [1]张礼洪.群文阅读中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6(3).
        [2]陈福祥.试论激活初中生说写内驱力的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20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