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亚利
海宁市许村中学 浙江 海宁 314400
【内容摘要】新课改以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尊重,作为有效手段之一的课堂留白艺术,也经常出现在初中社会与历史课堂上。但是教师在运用课堂留白时却出现简单化倾向,效果不佳,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对课堂留白方法本身的怀疑,亟需厘清。本文主张:课堂留白,绝非是课堂学习思维的冷场与中断,而是教师教学机智的集中体现,是教学艺术的完美诠释。在初中社会与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敢用“留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更要善用“留白”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要善于觉察学生,并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呈现的疑问之态、困顿之处、感悟之时、遗忘之际四个关键点,大胆而巧妙地“留白”,让它们成为教学的契机,成为学生各种能力增长的突破点,从而增加课堂的厚度,提升课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课堂 留白 社会与历史 策略
课堂留白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针对某一目标或内容,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出相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留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并构建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理解。
但有时候教师为了能向学生传送更多的知识,怕课堂的容量小了,怕学生的收获少了,往往会把一堂课安排的满满的,结果,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不知所谓。这样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很少,无法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活动的机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也过程中缺少主动学习、讨论交流和练习巩固的机会,学的被动,学的无趣,无法通过自己的体会去构建对本课程的理解,学习效率也十分低下,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应该预留出适当的空白,能让学生有参与课堂的机会,可以这样说:有留白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只有学生学得精彩,课堂才会真正的精彩!教师要善用课堂留白来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概括来说,就是一定要以学生为本,敏锐把握教学时机,选准学生的能力生长点,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成长规律,因势利导,实现留白在初中社会与历史课堂上的最大功效:
一、在有疑处留白,强化学生思维张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性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思考的氛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初中社会与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叶润教师所说的:“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所以教师不妨把课堂交给学生,在学生对学习内容存在疑问,有寻求答案的迫切愿望时,留下一定的“空白”,发动他们自己去学习与探究,从而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比如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课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中的“和平与发展”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时,如果教师一味的讲授可能学生也能学到一定的知识,但是思维能力的提高便会大打折扣。所以我在教学时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1.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各有何种表现?2.产生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3.以上两个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就带着这些问题主动去思考与学习,思维能力必然会有提高。余文森教授说过:“问题是思考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这些问题诱发和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老师给予他们时间,留出空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积极调动知识储备,演练和纠正思维方式,很好地强化了自己的思维张力。
二、在有难处留白,发掘学生合作潜力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建构主义者也认为:真正的教学具有以下的特点:高水平的思维知识的深度,与现实联系的大量交流,以及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社会支持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与他人合作交流吸收其他人的经验才能获得答案,或是触发新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是创造性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与别人的讨论交流是创造的助产士,讨论交流可以激励思考,有利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有与人交流的欲望和潜力,因此,教师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给出答案,而是要巧妙留白,让学生寻求同伴帮助,进而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方法与情感等,收获学科知识外的重要能力。
比如在和平与发展这两个时代主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通过独立思考以后,遇到了以下三个问题,大部分学生无法解决:1.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2.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这两个问题?3.和平与发展这两个主题之间是否有联系,两者是怎样的关系?于是,笔者便相机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与探究。
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孤陋则寡闻”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也不可能获得全面的知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潜能,还能获得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积累合作的方法与途径以及同学间诚挚的情感,凝聚学习的正能量。
三、在有悟时留白,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前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或是对知识点的生搬硬套,更甚者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点都不能有效运用,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众多,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及时观察到学生对知识已有感悟,并能留出空白,不要再安排其他教学内容,而是给予学生当堂练习的时间与材料,那么这时学生完成对知识迁移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会比较有效率的形成。
比如在复习考点32时,当学生表示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概况已经了解了时,马上安排学生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巩固练习,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的特别之年,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了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这一代人。”------N.佩弗《远东》
材料二: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还差不多。”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刘新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
⑴.材料一中的“仿制品”是指什么?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如何理解的?
⑵.根据材料二,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从政治制度和思想解放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这时,学生完成练习的态度特别端正,精神十分专注,因为刚学的知识还在脑中很鲜活的跳跃,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显得非常轻松,极富成就感,这次作业完成的结果相当之好。另外,通过课堂的实践演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辅助教师及时反思与调整教学思路。而且在课堂上进行习题解答时,学生会感到自己对新知识领悟的还不透彻,独立应用新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够,由于是刚学的的新内容,对新学的知识热情尚存,就愿意主动动脑去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及时引导学生,可以有效巩固教学效果。并且因为当堂课内容要当堂进行练习巩固,学习效果的高低,马上就暴露出来了,学生年轻气盛均希望表现自己好的一面获得别人的承认,故而心理上会重视教师的传授,听课注意力也能有意识地提高,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四、在有忘时留白,增强学生的自学动力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的小结是一堂课的收尾,好的小结能使知识得到概括和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学生在经过45分钟的学习后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疲惫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有时时间还很紧凑让教师无法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细致的梳理,但一笔带过的小结不仅起不到点睛的作用反而影响了前面学习的效果,而学生对一节课45分钟的内容因为没有回顾,有的不免模糊不清。所以教师不妨在课堂小结这样环节也设置“留白”让学生自己去弹好“终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延续下阶段学习的动力。
比如在重建我们的家园结束后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来说说今天课堂学习了哪些内容,重点在哪里?这样学生便会调动精力,努力回忆,学习的知识在脑子里便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图,使得新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价值,为后续的学习和运用它们奠定基础,而重难点的提炼也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能事半而功倍。
有时候也可以设置启发性的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因为教学具有阶段性但又不乏连续性,有些知识点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这时教师可设置诱导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在好奇心的引领下,主动的去学习新课,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指明方向还有效的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给人以“课尽而意无穷“的享受,取得“言犹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比如在《屈辱的岁月》这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我问同学们: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在西方殖民者眼中是什么?同学们回答说:肥肉。我又问:那么面对美味正常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学生说:吃完。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发现他们“吃完”吗?学生说:没有。我就问那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请同学们结合今天学习的内容去查找一下当时究竟出现了什么情况使殖民者把到嘴边的肥肉都没有完全吃下去。结果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讲了好多在这段岁月中发生的中国军民抗击侵略者的故事。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前提下还激发了他对下一个知识点的关注,看见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的更带劲了。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并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司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发现问题。”课堂留白,绝非是课堂学习思维的冷场与中断,而是教师教学机智的集中体现,是教学艺术的完美诠释。在初中社会与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敢用“留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更要善用“留白”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要善于觉察学生,并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呈现的疑问之态、困顿之处、感悟之时、遗忘之际四个关键点,大胆而巧妙地“留白”,让它们成为教学的契机,成为学生各种能力增长的突破点,从而增加课堂的厚度,提升课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牟锡钊《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素质教育2004.9期
[2]殷世东 潘黎《把独立思考权还给学生》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2期
[3]马春霖《撞结课之钟收豹尾之力》 中学政治教学2011.1-2期
[4]李晓东主编《思想政治课教学》第353期
[5]顾明远主编《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