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教学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徐乃星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的进行更新,尤其是处于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下,初中阶段的学生更需要具备科学文化素质

        徐乃星
        浙江省玉环市坎门第二初级中学,317602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的进行更新,尤其是处于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下,初中阶段的学生更需要具备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初中科学课就成为了学生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在初中科学课程的有效开展中,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挖掘。与此同时,在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在科学课程的引导和探索中,能够有效激发中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初中科学课的开展已经备受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影响因素,需要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只有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才能够使初中科学课程顺利有效的开展,满足现阶段学生的成长需求,并能构建有效的科学教学课堂。
        关键词:初中科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引言
        初中科学课程的设置,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初中科学课程可以说是一门不能忽略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其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身边一切事物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对身边的新鲜事物进行摸索和探究,有效的提升自身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初中科学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科学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然而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初中科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探究后,要科学的构建初中科学高效课堂。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课程教学实践的现状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各大教育单位和学校都开始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除了音乐、体育、美术这样的课程外,科学这门课堂也开始慢慢的被广大教师重视起来,成为了日常教学的主要学科之一,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对科学教学实践的忽略,导致目前很多初中教师对科学教学实践的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较低,在教学内容上也非常贫乏。目前,虽然很多初中都开设了科学课程,甚至有的学校每周设置的科学课比教育部课程标准还要少,但是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地方科学教师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的。科学教学实践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师没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在实际教学中会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按照教材知识给学生进行讲解、灌输,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力也很难集中,而且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和教师也认为科学教学实践不属于考试科目,所以并没有被合理的重视起来。还有一部分教师直接把科学课换成了参与考试的学科,导致科学教学课时不足,边缘化现象严重。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策略
        (一)开展核心素养情境下的科学活动导入情境创设研究        
        科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需要创设一个导入情境,以激发学生对科学活动的热情。科学活动是知识的实践应用过程,而科学知识是逻辑强、结构层次深的理论。虽然科学知识和自然联系密切,但是对于枯燥乏味的文字性知识,学生仍然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会影响后续的科学活动的开展。为了让科学活动高效开展起来,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每一项科学活动都是围绕某一个科学现象而展开实践研究的,因此,教师不妨试着将科学情境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形象化的科学情境产生浓厚兴趣。

        
        例如,在讲授“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这节课时,教师了解到,当前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每家的饮食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因此,健康饮食、如何正确选择饮食、如何了解自己的饮食方式成为当今社会讨论的主要问题。而本章节要求学生掌握消化系统的各部分组成结构、各个组成结构的功能特点,了解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过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在讲解完本节课知识后,教师可以将各种消化器官模型分配給每个小组的学生,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开展消化系统模型组装活动,但是活动的导入环节必不可少。在导入情境中,教师可以展示各种美味佳肴的图片,如烤鱼、生煎包、牛奶、炸鸡腿等,要求学生思考:这些食物主要有什么营养?这些食物都是在胃当中被消化吗?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实物消化动画视频:以上四种食物都从口腔进入食管、进入胃的。在这些食物进入小肠前,学生发现馒头在口腔处冒起了泡泡,烤鱼、牛奶、炸鸡腿都在胃中停留了一会后,体积变小了,随后又进入小肠,小肠中的肠液将其浸没,分解后产生的剩余残渣从肛门排出。
        (二)基于科学实验,还原现实,深入体会科学本质
        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对科学教学实践的不重视,导致中学生对科学教学实践也并不熟悉,在中学生的思维观念里,科学是科学家研究的事情,离我们现实生活和学习是很遥远的,所以学生对科学的概念也是模糊的。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的给学生讲述科学历史,那么科学教学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科学教师不妨换个角度,从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为出发点,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深入挖掘,并结合科学家的实际探索历程进行演变,并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实现对科学实践的整体认知,那么学生对于科学实践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而且必然能够从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进而有效实现初中高效科学课堂教学的重构。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部分的科学实践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为切入点,要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要想实现物体的持续、平稳运动,是必须要依靠力的作用维持的,一旦失去了力的作用,也会停止运动,这个观念也是很多学生都能够接受且认为是合理的,但是早在三百多年前,很多人对这样的观点都是持有质疑的态度,对此伽利略进行了科学实验,并获得了在光滑的平面上,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下,将会永远地运动下去。之后笛卡尔对此理论进行了补充,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除了速度的大小不会改变,也不会改变运动的方向,会永远运动下去,最后牛顿在总结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牛顿第一定律,利用科学史的形式解释其结论,那么通过科学实验一定会让学生们对科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教学实践虽然在教学中不像语、数、外学科那么被学校和教师重视,但是也是初中生日常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课程,所以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创建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科学课堂,从而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科学、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毕华林,万延岚.化学基本观念:内涵分析与教学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4(4):76-83.
        [2]周建秋.促进学生科学情感目标发展的“学习进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2):75-77.
        [3]陈家斌.杜威的知识观及其教育意蕴[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1):40-43.
[4]郭晓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J].学周刊,2016(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