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主题单元式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刘彩霞
[导读] 目前读写练笔是语文课堂亮丽的风景线,但练笔随意性大,不能有的放矢,缺少系列的、整体的训练目标
        刘彩霞
        陕西略阳县东关小学           724300
        目前读写练笔是语文课堂亮丽的风景线,但练笔随意性大,不能有的放矢,缺少系列的、整体的训练目标。为了加强读写结合的实效性,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主题单元式读写结合,以单元同一主题文本构成系统类别,构建同一主题的语言模式、谋篇布局模式,形成系列的、整体的训练目标,使练笔有章可依、有序推进。
        一、聚焦单元主题,积累言语模式、章法模式。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小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对语言的感受和积累,而不是理性分析。结合单元主题阅读系列文章,内化积淀,开拓思路,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阅读实践,习得不同主题、不同体裁的语言经验和章法模式。使阅读教学指向读写。
        部编版一单元一主题,围绕主题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编排。我们可以结合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体裁、方法,整合教材资源进行同主题的段式积累、语言积累。如《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4篇课文以“民风民俗”为主题,勾勒出一幅团圆热闹、喜庆欢乐的民风民俗长卷图,习俗、活动、饮食、戏剧等文化生活辉映其间。教学中对节日活动、习俗、美食、戏剧叙事类文章进行词语盘点、语言盘点、写法盘点,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事物的特点是单元主题写作的亮点,是语言的亮点,也是学生写作中的难点。因此关注语言形式就要在此处重敲锤击,整合文本内容、赏析描写节日习俗的优美句段,将单元主题的节日、美食、习俗、戏曲等文化有机地整合起来,在隐形中积累写法,积累语言,构建“民风民俗”为主题的语言模式、谋篇布局模式,从而丰富语感、情感,丰厚文化底蕴。
        二、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读写结合找准切入“点”是关键。根据不同体裁、不同主题的教材特点,在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浅谈几点找准合适的切入点,实现读和写的双赢。
        1、解开语言密码
        我国有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艺术带给我们的是视觉的冲击和听觉的享受,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音乐艺术之美?主题单元“艺术之旅”选编了《伯牙鼓琴》《月光曲》《京剧趣谈》,在单元主题阅读中学习乐曲的意境与大自然景物及生活场景联系起来的表达技巧。
        如《月光曲》引导学生阅读第八自然段,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和景,运用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表达技巧。在赏析课文精彩片段中,习得了语言密码,播放《牧童短笛》乐曲,运用联想仿写,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学生写道:
        快乐而轻盈的曲调回荡在我的耳边,我走向一个天堂般的世界——草原。面对着一碧千里的大草原,微风拂过青草,荡起一道道绿波。远处偶尔传来一阵牧羊人的引吭高歌。阳光明媚,照耀着万物,静谧无比,忽然间,一匹骏马挣脱了牧童的束缚,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自由驰骋、跳跃着,发出阵阵嘶鸣声,牧童在后面穷追不舍,呼喊着,追赶着……
        练笔中学生内化并迁移写实与联想结合的语言图示,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统一了起来。借课文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借课文的语言来规范学生的语言,在仿写中将传统经典曲艺的欣赏与大自然景物相联系,将艺术的享受用言语来表达,学生发现了描写音乐艺术的语言密码。这样的读写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所以解读文本以单元主题为统帅,学习同主题“言语形式”,引导学生发现、体验,及时练笔,促进言语能力的发展。
        2、抓住文本内涵
        写人叙事类文体,引导学生与文本情感共鸣、思想碰撞、智慧交融中体验文本内涵,学生就会“情动而辞发”,此时抓住练笔契机,在练笔中既加深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又加深了语言的积累、内化、运用,使读与写相得益彰。


        文本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文本的价值取向最能体现语文情怀,如传递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怎样的生活哲理,怎样的意象?教学中如果仅仅理解句子,学生的印象是浅层次的。此时,抓住语言形象、语言情感的聚焦点引导学生有感而发,动心动情写出“眼中意象,心中情怀。”
        如《丁香结》含义深刻的句子“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引导学生思考:“‘结’指什么?丁香结引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学生理解了“结”就是不顺心的事、困难、挫折、愁绪、心结……学生有了对文本内涵鲜活的理解,进行小练笔:结合生活实际,丁香结引发了你怎样的人生思考?有学生这样写的:
        学习的路上,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事情不要怕解决不了,不要怕来不及,只有试过了才知道。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会成为我人生的积累,不要怕我闯不过,无数个艰难的现在都会成为未来云淡风轻的谈资。不要依赖任何人,我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乐观地面对挫折,克服困难,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滋有味。
        教学《青山不老》抓住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理解“另一种东西”指什么?学生理解了文本内涵后,出示老人创造绿洲的照片,设计练笔:请你为老人写一段颁奖词。学生写道:
        默默奉献是他的本色,造福后代是他的追求,他的心很广阔,装下了座座大山;他的心很狭窄,一心只有绿树;他用粗糙的双手拯救了这片黄土地,三千七百亩林网,七条防风林带,绿化了八条沟,这都是他创造的奇迹。他与青山不老,生命永恒,精神永存!
        抓住了文本的内涵,在书写情感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是对文本的再顿悟,再加工,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梯度发展。
        3、抓住文体特征
        说理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关注“如何说理”,着力于文本的表达形式及学生表达思想的能力。看别人如何说理,学习说理的智慧,揣摩具体的说理方法和表达规律,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为人民服务》一课,着重引导学生从“讲什么道理”“怎么讲道理”“我来学着讲道理”凭借文本语言材料体悟说理方法,感受表达智慧,让教材成为学生言语发展的有效载体。研究“怎么讲道理”是教学的重点,聚焦分论点的选择与表达,“这三个分论点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要引用李鼎铭的事例?”“引用、对比、举例论证在说理中作用?”这些都指向了说理文体特征。找到了这些“支架”,引导学生紧扣观点,说说,读读,议议,问问,明白引用名言、李鼎铭事例、死的意义对比论证,都论证了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采用典型的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事例围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叙述特点,厘清“事实”与“说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现不同文体在叙事时语言上的差异,学习作者说理时“陈述事例的智慧”和“语言表达的智慧”。
        有了这样的“感言识体”,将课文的结构、语言了然于胸。本单元三个名人事例都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正是需要的教学资源,进行读写练笔。如教学《为人民服务》第二段时,发现该段表达的结构特点——作者亮明观点,先引用论证,再对比论证,最后举例论证来证明观点,回望并创设语言实践情景:本单元讲了李大钊、董存瑞、周恩来、老班长的故事,在内容上与“为人民服务”有联系,请选一名人故事,将故事浓缩成议论文事例,做到围绕观点,言简意赅。
        当然读写结合切入点方法很多,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去解读教材找准切入点,让教材成为学生言语发展的有效载体。
        在主题单元式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合理地运用教材这个例子,拓宽了阅读视野,使读与写形成系列、整体目标,避免了滥练笔、伪练笔,为单元主题大作文搭建了桥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