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新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中学 830011
摘要:英语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是现代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因此,在英语教学工作开展方面,对于教师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作为在教育领域开展教学工作的一线人员,是教学理念的践行者,因而对于教学成果的呈现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教师团队的培养在英语教学工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针对高中英语教师以师徒共情效应为背景,探讨其与教科研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高中教育;英语教育;教师培养;师徒共情;教研工作;内在联系
引言:
教师的培养除了在师范学院内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之外,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教学经验的积累。而在我国现代化教学理念指导下,在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中采用师徒共情的教师培养方式,对于现代化教师队伍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学研究成果的创新以及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共情效应及其在师徒制教学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共情这个概念来源于英语词汇empathy,是由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Carl Ramson Rogers最早提出的。“共情”在中文中也可以被表达为同理心或者同感等。主要是通过“共情”这种方式来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能力。共情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对于参与其中的人可以产生极强的代入感,从而使人们普遍产生同理心,在思想上形成共通性的认知[1]。将这种心理学理论运用到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对新晋教师以师徒制方式的培养当中,对于教学研讨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符合中国传统价值观
尊师重道作为我国传统价值观当中儒家思想的精髓,流传了数千年,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是当代人的普遍价值观。因此,以师徒制的方式开展教师培养策略,首先从思想意识形态中便是符合人们普遍价值观的,其次也能够使师徒制当中的“师”的地位得以有效确立,从而可以确保其教学理念进行有效传承。与此同时,这种传统价值观,对于共情心理的形成也是具有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的。“师徒”之间的情感纽带,是我国师徒关系数千年来形成的一种深厚情谊,双方从心里层面便具有直接的认同感,“师”会在带徒弟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本领倾囊相授,“徒”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师”产生天然的崇拜感,从而对“师”所讲述的学术内容会拥有高度的认可。
(二)教学经验的传承
师徒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培养方式,可以将作为“师”的教师通过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高效传承给作为“徒弟”的新教师,使得新教师在短期内得到经验的迅速积累,从而能够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较为成熟稳重的教学表现。比如,在学生管理的问题上,由于新教师往往不具备实践性的教学经验,因此在引起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策略上显得比较生疏。而通过师徒制的形式,作为徒弟的教师以学生的角色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可以很好地通过共情效应感受到作为“师”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学工作开展的目的,并通过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将课堂教研成果与自己所学的教学理论形成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经验进行传承的目的。
(三)多角度看问题
在教学研究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受制于自身教学习惯,教学经验等外界因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师徒共情的教研开展策略之中,“师徒”双方的角色可以随时呼唤,及时从另外的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得每个人的教学表现都能够得到完善和提升。比如,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可以是师,也可以是徒,在台下听讲的教师同样也可以是师或者徒。在对主讲教师教学中的优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台下的教师便是徒,而发现问题并提出更为合理策略的时候,台下的教师也可以成为师[2]。比如,对教师发音的评价,对师生互动的评价,是否做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以及通过情景教学使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教学策略。
比如,作为“师”的教师,执教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吸引学生课堂兴趣,以及传授专业化的语法知识都十分高效,然而由于这位教师较为年长,由于条件所限,在英语学习时,对于英语语音的学习不是特别标准。而在师徒共情教学过程中,作为徒弟的教师可以很好地积累到作为师傅的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专业化的语法知识,作为自身教学专业性知识的储备。而与此同时,作为现代化教学制度培养出来的英语教师,在英语语音方面的表现会更为优秀,同样也可以基于作为师傅的教师语音方面的指导。在这种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二者的教学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同时随着教学交流的深入,师徒之间的情谊也得到了有效加深。因此,共情效应对于师徒之间的教学研讨工作的深入开展可以起到更为强大的促进作用。
二、结束语
在我国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当中,师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十分符合我国现代化教学工作的要求,对于弥补强大的英语人才培养市场的缺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师徒制之间的共情作用,可以有效刺激师徒之间的经验分享,使得我国教英语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瑞勋. 中小学教师"师徒制"改进中的路径依赖与破解[J]. 当代教育科学, 2019(9):53-58.
[2]西冈常一, 小川三夫, 盐野米松. 师徒制度和学校教育[J]. 记者观察,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