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仕余 彭凤
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中学
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小学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年初,我校何世权、张仕余、郭仕云等教师,筹划开展“基于大数据环境的农村中小学互动式微课教学实践研究”。为了了解本地农村地区大数据环境硬件建设和学生对互联网的认知情况,论证课题可行性、科学性,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方法和步骤,使课题申报书有充分论据,我们实施了此次调查。
二、调查时间安排
自2019年末,何世权、张仕余、郭仕云老师酝酿开展微课教学研究开始,了解微课教学环境,知晓网联网建设的基本情况,为拟定课题方案提供数据基础势在必行。于是2020年2月起,由张仕余老师牵头拟定问卷,设计调查方案,并交与临时课题组讨论后决定实施。2020年3月关于农村中小学学生家庭Internet(互联网)建设及应用情况问卷通过互联网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向调查对象发放,并于同月进行回收,统计。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大乌江小学、大乌江中学、龙溪中学、凉风中学1——9年级学生(各校随机抽取30——50名学生)。
调查方法:根据计划由何世权、张仕余、郭仕云、辜伦华、罗永琴、彭凤、王红等老师,组织并指导学生链接网页或微信扫描二维码登陆网络调查平台(问卷星),完成问卷后提交平台。并抽取50名学生访谈补充。
问卷卷填写与回收方式如图(表):
.png)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运用
1.样本容量大,数据可信度高,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决策依据。
本次从大乌江小学、大乌江中学、龙溪中学、凉风中学随机抽取的277名学生参与调查,各学段、各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居住环境均有学生参与,且调查中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真实填写,数据样本容量大,个体随机性较强,可信程度较高。为开展“农村中小学互动式微课教学实践研究”提供基本的决策依据。
2.大数据传输的硬件环境达到预期,课题实施首要条件得到保障。
开展“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农村中小学互动式微课教学实践研究”,首要条件是硬件环境必须达到基本要求。这里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三个:一是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能够接入互联网(Internet);二是互联网的速率能达到顺畅传输音视频材料的基本要求;三是参与教学的学生必须拥用可以长期稳定的互联网应用终端。
3.学生有参与简单网络学习的经历,课题开展有基础。
从统计数据发现,宽带+电视、宽带+电脑、Wi-Fi+手机等较为便利的网络配置和应用技术已日趋成熟。若我们再利用信息技术课指导学生掌握电子邮件收发、网盘及物理存储设备的使用,必将使数据传输的方法和途径得到大幅度的拓展,组织“互动式微课教学”就会有更多的空间和平台。
4.学生缺乏运用互联网的监督引导,课题开展有必要。
从调查中反映,家长反对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上网的比例较大。此次调查中选择坚决反对的占比16.25%,选择比较反对的占比49.82%,选择支持的仅占比2.17%。通过访谈,家长之所以那么强烈反对学生上网,主要原因是担心学生上网成瘾或受网络不健康因素影响,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
5.学生对网络学习的接受程度较低,课题开展有挑战。
此次调查中我们特别对学生疫情期间参加空中黔课的情况作了调查。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学生对空中课堂、网络教学的接受程度不高;学生运用智能终端听网课的习惯未形成;参加听课和作业等教学活动的专注程度非常低,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第三事项的干扰,一边玩耍一边听课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些不良现象将给我们实施“互动式微课教学”带来具大的挑战。
六、由调查想到的几点建议
1.开展互动式微课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和学生家长良好的互联网运用习惯
数字技术、数字资源不分地域,不分人群,但不能合理运用互联网,有效利用数字资源进行有益的学习活动,城乡差距是会越来越大的。农村地区家长(也包括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和少部分老师)普遍缺少对互联网整体认知。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导他们了解真正的互联网,教会他们简单的数字技术,指导他们学会使用互联网,使之成为我们学习和生活的优质资源。
2.开展互动式微课教学需要教给学生更多的数字资源传输和管理技能
在组织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数字资源的传输和管理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接收数字资源,如何保存和上传作业、作品,如何在学习活动中与老师同学分享学习成果。这些都需要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字传输和管理的技能。我们可以协商信息技术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课,也可以安排实验教师抽恰当的时间以具体平台(如:微信每日作业,申请并使用电子邮箱、网盘、U盘等物理存储方式)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并在使用过程中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找到更适合学生运用的方法、技巧。
3.开展互动式微课教学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和学困生
在农村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中有的甚至连代理家长(除学校或政府安排的外)都没有;也会有一些学困生或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无论怎么教就是不会。这样的人群是我们组织微课教学,必须重点关注的对象。一是关注他们能不能参与;二是关注这个活动会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困扰;三是思考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作灵活安排。如:给他们安排单独的时间,为他们提供需要的设备,给他们单独的资源和任务等。
4.组织互动式微课教学要避免增加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组织互动式微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辅助学生更好掌握学科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统筹学科教师,根据学情安排教学活动。严格控制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长,努力让微课视频变得简洁生动有趣,达成每节微课解决一个问题的共识。不能因互动式微课教学实验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习负担。
终上所述,无论现实意义还是长远发展,组织实施“互动式微课教学”实践研究都具有较强的必要性。但“互动式微课教学”是全新的尝试和探索,过程必然是很困难的。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从学生需求实际出发,合理规划、科学设计、精细管理,将长课变短,将短课变精,将被动听课变互动听课,将知识的集中讲授变点阵式突破,加上科学的管理和引导,肯定会使学生在互联网学习中得到收获。
作者简介:
张仕余(1981年2月),男,余庆县大乌江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基于大数据环境的农村中小学互动式微课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
彭凤:(1983年9月),女,余庆县大乌江小学英语一级教师,“基于大数据环境的农村中小学互动式微课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
备注:此文为2020年贵州省教育规划课题的重点课题《基于大数据环境的农村中小学互动式微课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批准文号:黔教办发〔2020〕9号,课题编号:2020A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