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国学微电影”课程开发与运用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严婧
[导读] 现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便是:国学内容寓意深奥,没有统一的教材体系和教法指导教师不知道如何教

        严婧
        中山市东凤镇安乐小学,广东   中山  528425
        摘要:现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便是:国学内容寓意深奥,没有统一的教材体系和教法指导教师不知道如何教?国学知识深奥难懂学生不知如何学?而我校研究“国学微电影”的课程开发和运用便能突破此难点,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用喜闻乐见的艺术化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形象直观,提高教育效果。
        关键词:国学微电影;小学;课程开发
        引言
        孔子强调“听言观行”,荀子认为“行高于知”,王夫之提出“行先知后”。先哲们早就意识到人的知识、思维以及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实践,即主体自觉参与、全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国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涵养君子品格,而单纯知识的灌输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吸收国学之精华,而“国学微电影”的课程开发和运用旨在让学生体验,由体验转化为自身的意志行动,在体验中产生情感,真正做到知情意行。
        一、立足学生发展,拍摄国学微电影
        (一)创作剧本
        国学微电影的选材剧本中必须有故事结构、故事冲突、故事表演,是叙事性的。有情、有景,人物形象生动,才能够为国学微电影的改编和创新打下厚实的基础。
        1、编选剧本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涵养君子品格,而单纯知识的灌输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而“国学微电影”的课程开发和运用旨在让学生体验,由体验转化为自身的意志行动,在体验中产生情感,真正做到知情意行。共创编剧本30个。
        ②以学生为主体,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改编剧本和语文教学结合,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学习相联系。改编国学故事剧本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互动,走向生活,走向智慧,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
        ③以学生为主体,与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剧本中的经典故事选择有深刻内涵的同时也要符合我们现代的价值追求的。对于任何电影影片而言,其均具备自身主题思想,在国学微电影剧本编选过程中,影片中所需表达相关思想感情及呈现角度的选择无疑是最重要内容。对于微电影而言,虽然其时间长度比较小,题材比较小,然而其艺术内涵及主题思想并不一定也比较小,一部比较优秀的国学微电影,能够真正实现以小见大,以小见深,使人们能够从一些小事中感受到时代发展特色,可从中体会到人生价值。
        2、创编剧本步骤

        (二)培训演员
        从小学习表演,能够迅速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自信心、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写作能力。可以说学表演是终生受益。重点在表演训练、胆量训练、组织语言、表达语言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给孩子们一个体验、实战的机会。
        1、观赏优秀微电影激发兴趣
        微电影是一种不同于书面语或者口语的新的表达方式,主要通过镜头的切换向观众描述故事内容。要让学生将微电影的角色人物拍摄好,必须教会学生观察微电影里面人物的语言和状态,提升学生的兴趣。在拍摄国学微电影的前期,组织学生观摩学习优秀的微电影或者课本剧,能够极大激发孩子的兴趣,营造很好的氛围。
        2、注重小演员的选拔和培训
        将国学微电影拍摄好需要优秀的团队智慧。因此,要注重小演员的选拔和培训。在训练的过程中,培训老师会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表演风格进行分类,方便后期进行国学微电影的角色选择。比如,有的学生性格沉稳、眼神坚定,谈吐有书卷气,这类的学生比较适合演文弱书生、大臣和皇帝等正面角色;有些学生活泼开朗、口若悬河,表情丰富,这类学生的形象更容易塑造,既可以演孔武有力的将军,又可以演八面玲珑反派等角色。
        (三) 拍摄剪辑                             
        1、拍摄微电影
        注意事项一:拍摄不使用脚架,容易导致大量画面抖动。通过三脚架、滑轨、摇臂等辅助拍摄工具来提高拍摄画面清晰度。滥用大光圈会导致整部片子的背景全部处于模糊状态。大光圈一般用在纷繁凌乱的画面中突出某人或某物,以及特写镜头时才使用。
        注意事项二:很多时候需要借助道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效果。比如场景的布置,我们有很多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四合院、围龙屋,又 或者是寺庙、祠堂,这些建筑现在看来还是有十足的美感。在电影中我们还可以加进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特写场景镜头,比如毛笔书法、 繁体字、对联、中国节日等。
        2、后期技术应用及软件的选择
        后期制作,是考验技术人员的脑力活,后期制作主要有片头、片尾的制作,字幕的添加,特效的运用等方面。后期软件的选择也很重要。剪辑视频,首选是容易操作的剪影、快剪辑,该软件提供了简单易学的剪辑方法,可以对片段进行准确的裁剪,并且提供了多种的特效和切换效果,完全可以满足剪辑的需要。而后期制作,首选是格式工厂、QQ影音,该软件提供了多款特效,且可以另外添加各种所需的效果。
        二、立足课堂教学,探索运用模式。
        (一)运用的原则
        一是必要性原则,运用国学微电影进行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不能盲目使用。只有根据育人目标,才能达到用传统文化影响人,春风化雨滋润人心的效果。二是融合性原则,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与德育相结合,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三是趣味性原则,让学生喜欢国学,让学生能够用传统文化来滋养自身、实现自己的精神成长。
        (二)运用的形式
        1、国学微电影鉴赏课
        探索国学微电影鉴赏课教学模式,其中有《孔融让梨》、《滥竽充数》、《入木三分》等,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教学模式,只能是自己进行探索,最后通过反复研究初步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

        2、国学微电影融合课
        进行国学微电影融合课的研究,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在合适的教学环节加入学生演绎的环节,通过演绎让学生理解文本,走进人物,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展示自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演绎过程中,学生能够感悟到文本的意蕴并对表演者提出中肯的建议,将笑话演绎得恰到好处。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文本的内涵。如此的课堂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能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学。
        国学微电影以影视表演的形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感知,点燃学生对表演的乐趣,使孩子们在微电影的剧本创作,情景表演中实现融汇古今,体验古人的情感世界,深刻体验国学经典的无穷魅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