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领学生课堂质疑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许蕾
[导读] 陶行知:“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安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许蕾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新元学校 251400
        陶行知:“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安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题记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的核心就是发现问题。可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很重要。
        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课堂质疑呢?下面将从课堂质疑三大境界进行细致的探讨: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细心呵护促成长——激发兴趣,有疑而问
        要想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首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能激发学生思考的课堂氛围。具体生动的情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使思想与教学内容发生联结。怎样营造这种氛围呢?
        1.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
        2.与学生交流,出口的每一句话都要从关爱出发。
        3.课堂教学中都应充满热情的鼓励,不能有半点冷漠。
        在细小的教学环节中,在频繁的师生交流中,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但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对课堂氛围起着调控作用。课堂气氛的活跃,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质疑的兴趣。
        对于刚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说,学会质疑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老师的逐步引导、铺垫、点拨。如何维持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学科探究的有关技能以及对一些概念、原则及规则的理解成为学会质疑、敢于质疑的关键因素。如先教给学生如何阅读文章,如何根据文章的特点质疑。如记叙文,可在内容、思路、顺序、语言、写法等方面质疑;如是说明文可在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质疑;如议论文可抓住议论的三要素进行质疑等等。想方设法让学生带着问题求知、求真、求美、求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质疑的能力、技巧会大有进步。并且总结出了十问:问在课题处、问在关键处、问在矛盾处、问在空白处、问在写法处、问在兴趣处、问在震撼处、问在疑惑处、问在碰撞处、问在忽略处。
二、满园春色关不住,枝枝红杏出墙来——授之以法,疑有价值
        让学生学会筛选,围绕课堂目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又掌握了一定的提问方法后,学生的问题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大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之势。有时一篇课文能提出十几个问题,小组交流后,还有十来个问题,老师如果不加调控,很容易随着学生的问题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使一堂课重难点不突出,缺乏核心,秩序混乱,偏离本课的目标。而且学生也处在质疑的浅层次上面,思维不能深入,缺乏对问题本身的分辨能力。
        在对事物本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概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用科学、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自己的问题,对事物本身得到整体把握。确定有价值的问题既为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创造了条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堂课散乱的情况,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深刻。
        如语句优美的抒情散文,像朱自清的《春》,就指导学生把问题聚焦在感悟最深刻的方面。再如托物言志类的散文,像《紫藤萝瀑布》、《白杨礼赞》,就把问题集中在写作手法方面。

这样,学生就会从不同的方面谈读后的感受,自然就领悟了文章的妙处。
        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提问要有目的性。一个好的问题绝不是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的,应该是目标明确,与课文学习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质疑要做到三问: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提问这个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保证提问的有效性。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提?标准就是所提问题能否达成教学目标、凸显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质疑水平的高低是探索能力强弱的一种表现,但一定要紧紧围绕目标,使问题更有价值,更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拓展延伸,质疑深广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提高问题的情境性、综合性、开放性、思想性,从文本中走出来。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懂得独辟蹊径,求广求深求价值。
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教师提出了一个拓展题:作者笔下的月色令人击节赞赏,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景的名句?
        学生的答案如下: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们一直强调课堂训练的“目标性、综合性、情境性”。强调“目标性”因为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实现训练的高效,就必须做到质疑与目标积极对应,对应越好,效果越好。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课堂的目的来进行。强调“综合性”,就是需要把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综合运用中,提高能力、巩固所学,实现当堂迁移,使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更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调“情境性”就是创设良好的情境模型,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能够广发思维,积极探索,立疑激趣。
        学以致用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思想,教学活动除了实现对相关或相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外,还要辨认概念理论内所包括的各种食物或事实的不同特征,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外延,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客观实在问题。
        我们的教学模式特别重视回归生活,重视情感教学。据此,我选择了一个问题作为《记承天寺夜游》的总结:面对豁达的苏轼,联系自己的实际,你想说些什么呢?
        《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也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能用恬淡的境界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的月亮,记住苏轼。请常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这样的归纳总结,由景入情,以情育人,实现了知与情的和谐统一,不但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提升,必将对学生的世界观产生深远的影响,顺利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理想的课堂就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权利,还学生质疑的自由,给学生提供驰骋的舞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让学生在问中放飞自己的想象,问出思想,问出情感,问出创意!
        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区别是什么?博士生是给他个问题让他研究,博士后是自己找个问题然后再研究。让我们在质疑中杜绝“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在质疑中进行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和灵魂的碰撞,在质疑中上下求索,在质疑中走向高效课堂的诗与远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