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深处的任真独行——读《陶渊明集笺注》中《归去来兮辞》《饮酒》(组诗)有感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王蕊
[导读] 凡读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组诗)的,无一不知陶潜其人,他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傲骨,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舒和

        王蕊
        安徽省蚌埠市第四中学    233000
        凡读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组诗)的,无一不知陶潜其人,他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傲骨,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舒和。情物两相和的遗世独立在他的身上有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究竟于人间氤氲烟火中书写了快意人生。
        田园将芜,吟啸且归
        陶潜故居在今庐山与彭蠡湖之间,玉簪罗髻,烟波浩渺。他的曾祖是晋朝大司马陶侃,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素怀“致力中原”之志。其父早亡,其年少时光大多居家奉母。“闲靖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便是其性情的真实写照。“妻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节,夫耕于前。其锄于后。”难得夫妻二人情投意合,相伴携手,荣辱与共。“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在《与子俨等疏》中字字句句对儿子的殷殷嘱托,只觉其为父之和蔼可亲。
        “学而优则仕”,可叹,陶潜生于一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达则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于岁月动荡、光阴流转中渐渐湮灭。身处困厄,陶潜于仕途中辗转求禄,先后做过祭酒、参军、彭泽县令。可铮铮傲骨终不愿为一餐饭饱、一夕寝安而混迹于于上逢迎、向下盘剥的污浊官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祚将移,世道人心无可问,气节学问无所用,家贫求禄,无非糊口。可他终究不愿屈身委志,在彭泽县令位上任职八十五天后,他愤然离职。驾一叶扁舟,携两袖清风,与世俗官场作了毅然的诀别,正所谓“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浮生若梦,酌酒自宽
        陶潜弃官丢印后,择容膝之地,关起门来,躬耕自给,过上了他的田园生活。理草、种菊、观山、饮酒。高兴时,恣意山水,与山野村夫闲话稼穑。纵有“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的辛苦,终不负“杯尽壶自倾,啸傲东轩下”的闲逸情怀。
        说起酒与陶潜的关系,不得不读《饮酒》组诗二十首。序文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欢愉嫌夜短,寂寞恨夜长”,此时的陶潜当真是百无聊赖。“偶有名酒”何意?通读《饮酒》组诗,会发现其中很多内容无关乎酒,更多是酌酒自宽,借酒抒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衰荣无定,富贵如浮云,岂强求而得之?自当持气守节,固守本真。“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是他的困厄失意。“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他掷地有声的反诘与声讨。“笑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是他怀用事之志而难为的寂寞与惆怅。“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是他拒绝随波逐流的遗世独立。“裸葬何必恶,人当解其表”是他于浮世名利中修心理意的自适。“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佛语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正所谓“欲有为而不能为者”,说到底,陶潜是一个怀抱儒家理想的人,动荡、黑暗的社会现实中,他未做到“达则兼济天下”,可却潇洒地完成了“穷则独善其身”。
        卷舒开合任天真
        诗人马一浮先生曾用四句话解释什么是诗,他说诗其实就是“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诗就是心灵的苏醒,饮酒赋诗的快意人生中,我看到了一位文人的傲然独立,领悟了一位文人的率性任真,触摸到了一位文人的满腔热肠。魏晋玄学的濡染,传统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及刻骨铭心的人生际遇的磨练,铸就了他的特立独行。表面看来,儒道似乎是对立相左的,入世的积极进取,出世的消极避退,似乎不可调和,可在陶潜这里,却做到了相互协调与补充。心怀报国济世之志却缺少“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雄心,现实的残酷,求禄的辗转中,他似乎也没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毅力与坚韧,而是一副回归田园、崇尚自然的仙风道骨的做派。正如苏轼所言:“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文中,说“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敬仰的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隐与侠有时走极端,“不近人情”,渊明的特色是在处处都最近人情,胸襟尽管高超而却不唱高调。”其诗文崇尚自然,美在超然而情切。除此以外,字里行间流淌的对劳动的赞美,自然田园的冲淡,无一不给人以美的体验和享受。另外,其诗歌中蕴含的对淳朴和谐社会的憧憬与向往,更是看出虽历经岁月磋磨,精神世界却丰盈无比。
        联系当下,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在拼命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是否有放慢脚步来关照自己的精神世界,又是否有某些时刻的驻足去追寻大自然的脚步呢?或许我们该反思自己内心的物质与精神的天平是否失衡,我们的精神家园又是否绚烂多姿呢?作为一名教师,再联系实际教学,我们在分析字词句段之余,又该带给学生有关人生的怎样的思考呢?我想,更多该是让学生感受陶潜的人格魅力及无与伦比的精神世界。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的学生也该当有不怕困难磋磨的勇气,该当有深处困厄却依然固守本心的坚韧,该当有不慕富贵、不较得失、恬然自适的旷达,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浮世中进退有度,描绘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