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李婷
[导读] 伴随着课程教学模式的持续改革,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度也在随之提升
        李婷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柏杨坝镇第二小学445418
        摘要:伴随着课程教学模式的持续改革,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度也在随之提升。目前来看,在小学教育期间教师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创新教学模式,基于教学目标强化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质量,提高综合教学水平。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道德与法治的综合教学水平,本文简要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途径,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核心价值观;教学途径
        引言
        加强核心价值观属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重要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属于主要阵地,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以及行为习惯,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目前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过程过于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情况下很难实现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内化理解。对此,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具备显著教育价值。
1、借助生活经历与引出课程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合理的方式形成德育教育内容的引出。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其根本在于教师的精心备课,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期间,因为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此时便会导致课堂计划被打乱。对于这一现象,假设教师仍然根据预设进行教学不仅难度高并且收益差。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相应的教学机制,跳出预设并按照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反应、表现设计相应的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在恢复课堂秩序的同时可以促使学生在体验中形成自主感知,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综合效益。
        例如,在《大家排好队》这一内容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之前准备一些给认真完成作业学生的小礼物,在排队领礼物期间许多学生会比较激动,并呈现出交头接耳的行为,甚至还会出现拥挤他人以及插队的现象。在这一情况下,教师先不要直接进行批评,而是让学生回到坐位之后,提出相关的问题“刚才在领礼物时发现有的同学拥挤他人甚至是插队,所以活动被迫停止。现在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如何才可以顺利的领到礼物呢”,此时学生会开始反思并推出要按照秩序、顺序排队,在学生的反馈之下便可以继续发放礼物,在这一种亲身体验的教育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对德育内涵的深刻认知,从而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形成一定帮助。
2、基于情境途径丰富课堂
        道德与法治属于一门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其中有许多教育内容都是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社会。

对于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在教学前应当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并借助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丰富生活经验,促使学生可以更快更好的成长。
        例如,在《周末巧安排》这一课程教学期间,因为所有学生都有着相当丰富的经历,并且在每一个周末的生活体验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此,在这一内容的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先将学生的周末生活体验当做是基本依据,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并鼓励学生应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自由的表达,分享自己是如何度过周末的,一般会做什么以及周末生活如何等。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会畅所欲言,这也间接促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分享许多的经验,例如周末会到外面散步、下午会出去读书、练习滑轮或钢琴等等。在学生表达过程中其他同学也在倾听,此时会自觉的对比自己的周末,部分不敢说的学生往往是周末看电视、玩游戏,相对于其他人周末过得比较枯燥。对此,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去制定自己的周末活动计划,详细的规划周末时间并明确每一个时间段需要做的事情,制定周末计划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做事有规划准备的意识,同时还可以积极主动的遵循相关计划,合理安排并提高生活质量。
3、借助活动培养理性道德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体验道与德两难的情境实现道德意义的培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期间,需要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往往会看到或做出和教材内容相违背的现象或行为,此时学生可能会对所学的内容形成怀疑,甚至会觉得别人都这样我也可以这样,从而出现不正确的行为。对于这一现象,教师在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期间,不能无视这一矛盾,而应当正视并应用道德两难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驱动学生的分析与对比,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对教材内容形成肯定,并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达到情感升华。
        例如,以排队这一内容为例,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后部分学生虽然知道生活中要主动排队,按照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认知状况,适当衍生相关问题,如“我们在哪里需要排队,怎么排队”,基于问题的驱动,学生可以自主的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排队的规则,每一个人都需要排队。在排队时应当遵守先来后到的基础原则,并保持人与人之间的适当间隔,对于学生提出规则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规则意识。为了促使学生可以更好的体验生活,可以基于生活现象创建情境。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基于学科的基础性质,构建积极正面的育人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教材知识当中的道德内涵,并应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感受生活情境以及道德理念,同时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多种教育方式,采用有趣的活动趣味化道德与法治教育,并在活动中合理的渗透身心健康教育内涵,保持两者之间的紧密关联,从而提高核心价值观培养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万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J].东西南北:教育,2020,23(2):0104-0104.
        [2]李长珍.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J].文渊(高中版),2019,000(007):430-4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