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健华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中学 510000
摘要:在教育行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活动也融入了很多新的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布局。特别是在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和体验水平就可以得到显著上升,取得较为突出的教学效果。本文先探索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意义,接着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内容,并通过对照实验明确了教学效果,最后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这套教学模式全面应用的保障措施,有利于其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这项教学方法的优势与价值。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学习小组
在新课标全面贯彻的背景下,数学学科的教学任务和战略目标也发生了较大转变,要求教师应该较好贯彻学生主体的理念,同时还要强化教学效率,使得学科知识可以真正实现内化。基于这些考量,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开始使用小组分工合作模式。在引入这个模式以后,教师就可以较好打破传统教学的枷锁,实现教学体系的创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还有部分教师对于这个教学模式的认知水平存在不足,没有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要点,导致具体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无法得到较好的保证。基于这种情况,这里也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具体应用展开全方位的探索。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
结合当前我国教学实践来看,小组合作学模式已经开始凸显其效果,具有显著应用意义。第一,初中生虽然有了一定的数学学科基础,同时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所提升,但是想让他们直接理解课本中的各类知识点也是比较困难的。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可以促使本身比较困难繁琐的教学知识点得到较好的优化,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点的难度。第二,使用这种模式以后,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就可以进行相互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与体验水平,最终的教学成效也可以得到较好的保证。第三,这种模式的贯彻应用也可以较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特别是数学学科的内容本身就比较复杂与繁琐,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可以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与配合,通过合理分工解决数学难题,以及数学学习过程中遭遇的各类困境。这样以后,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应用内容分析
为了更好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具体应用,这里也结合《全等三角形》的相关内容,展开全面深入的探索与分析,理清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具体流程与细节模块,有利于这项教学模式在后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组建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应用之前,教师应该先做好学习小组的建设。这也要求教师可以针对班上学生的学科学习状态进行全面评估,按照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组。在具体分组的时候,教师还要调研学生的分组需求,然后在尽量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从A、B、C三组中挑选学生进行分组,保证各个小组的综合实力比较接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性格情况,保证组内学生的性格比较契合,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组内矛盾,同时也可以促进各个学生都可以较好参与到组内学习与探索过程中。学习小组建设过程中还要对最终建成的小组进行组内分工,设计小组长、记录员等各个职位,小组长组织组内同学的发言顺序和回答,组内同学回答之后其他的同学可作补充发言, 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说出自己的见解,确保合作小组正常运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在课前预习、堂上学习和课后巩固等各方面上应用。在合作学习模式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的意识,也要对小组不断优化,例如组长实行轮换等,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二)渗透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深度,需要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取得较好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渗透学习方法,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比较多, 需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讨,教师可以引导各个小组使用头脑风暴法、多人互查法等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小组组内成员特征不一样,因此适合于小组的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结合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使得小组合作过程中可以使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小组合作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完成预计的教学任务。
(三)布置合作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并不仅仅是学生的交流活动,而应该形成基于小组任务导向的高效互动。这也要求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开始之前,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教学任务。结合《全等三角形》一课来说,小组合作任务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全等三角形的特点。第二层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第三层次,全能三角形的知识点汇总。这三个层次的任务具有显著递进关系,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全等三角形》一课的重点内容,并立足于三个层次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和学习。在全等三角形特点的层次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入之前学习的三角形知识,并通过多媒体工具展示全等三角形的趣味图片,激发小组讨论的热情,营造学习氛围。在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于三角形边和角提出判定条件,让学生自由探索正确的判定方式。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汇总的时候,需要小组的记录员将之前记录的知识点汇总起来,回答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的问题,保证答案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四)开展组间合作
在开展组间合作的时候,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还要突破传统小组合作局限在本组之中的问题。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课中,教师可以在前半段课程集中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内学习,使得各个组内成员都可以积极参与到组内讨论当中,共同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尽量不要介入其中,应该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组内探索空间。但教师也需要做好组间巡视工作,一方面可以搜集各个小组进行自主探索的实际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解答一些学生在小组探索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在当各个小组都基本完成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探索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各个小组积极开展组间合作,交换自身小组在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方面的探索成果。由于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比较多,通过组间合作以后,就可以使得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变得更加完整。在组间合作的时候,仅仅开展两个小组的合作即可,不需要开展三个及以上的小组合作,充分保证组间合作的效率。
(五)完善小组评价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小组评价是非常关键的,直接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成果,同时也可以给后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供较好的支撑。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结束以后,应该开展多种评价方式,具体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组间)、教师评价等。通过学生自评的方式,可以较好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并在后续时间里进行相应的改善。而通过学生互评,可以站在其他学生的角度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锤炼自身跟其他人的合作能力,以及学习与探索数学学科知识内容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中应用效果评价
为了充分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这里也结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班级和正常教学的班级进行了对比,测试了班上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和随堂测试成绩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结合表中数据可以知道,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习知识点掌握水平和随堂测试成绩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实验组在数据方面表现比较好。这种情况也说明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确实可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较好的成效。通过观察那些知识点掌握水平较好的学生以后,发现这些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跟其他学生的交流活动比较密切,同时也总结了小组合作过程中得出的学习知识点。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较好加深自身对于教学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也有利于这些教学内容的深化,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成绩稳步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比展示表
.png)
注:原来实验班在年级中处于中等水平
四、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保障措施
(一)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在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时候,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是非常关键的,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成效。这也要求教师能够针对班上学生的设计情况展开全方位的分析,同时还要注意在平时的时候收集班上学生的兴趣爱好、社交关系等信息,使得学习小组的划分变得更加合理。与此同时,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控制分组的陈冠。通常来说,小组合作教学的成员数量应该控制在四人到六人最佳,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二)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比较依赖学生的自主探索,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才能够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不同的任务。因此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使得各个学生都可以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明确章节学习的重点。比如在上文提及的《全等三角形》章节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就可以降低学生探索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的难度,同时也可以优化组内氛围,有利于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学生交流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学生相互之间能够深入交流与沟通。对于教师来说,则应该在分组的时候就做好组内成员的筛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社交特征。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做好组间巡查工作,明确各个小组的内部交流互动水平,重点观察交流互动热度不高的小组,并发挥自身的引导性职能,提高交流互动的热情。
(四)积极使用信息技术
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时候,也应该积极使用信息化技术,降低教学难度,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参与度。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和小组任务分配的时候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趣味性,同时也可以清晰展示小组合作的任务,给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向导。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总结教学成果,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构建开放合作活动
教师还要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构建开放合作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小木棒搭成的三角形,让学生通过动手组建三角形的方式,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对于课堂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与掌握。
结束语
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体系中取得较好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对于那些已经开始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班级来说,不仅仅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成效,同时也能够逐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战略目标。在具体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时候,教师应该加强班上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够充分明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水平,并立足于学生的选择倾向来完成小组的组建。在课堂环境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交流,同时还要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与价值,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取得较好成效。
参考文献
[1]宋体海.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19(36):25.
[2]李会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策略探析[J].试题与研究,2019(30):61.
[3]刘爱芳.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16):123-124.
[4]杜广平.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思考[J].高考,2018(24):64.
[5]王升日.发挥合力,共同进步——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下),2018(0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