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美育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荆啸海
[导读]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荆啸海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北京100009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美育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类学科的教学,也融合渗透在各科的教学中。对学生来说,每堂课都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从心理学角度讲,“美”可促“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课,可使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尽善尽美的教学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成功的教师不但教得懂,而且教得好,使学生有种美的享受。我们应当在教学中明确美育目标,为学生、为我们所热爱的事业奉献出尽善尽美的教学。
        一、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国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指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除了科学的发达,就取决于人民的美育程度。”中国正在高速发展中国家,在学校中学习、生活的学生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可塑性较强的一个群体,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为美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中的美育,除校园环境美育、课外活动美育外,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在课堂,课堂教学中的美育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科自身的美育因素,二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美育因素,前者要由具审美能力的教师去发现,后者需具美的创造力的教师来表现;而这些都需要教学的主体——学生去感受。
        “求真”和“向善”是美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求真”可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进取精神和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毅力;“审美”可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高尚情趣、持久热情和执着信念;“向善”则可塑造学生博爱的情怀和抗恶的品质。而“探索求真”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加强科学精神的同时应加强人文精神。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的平衡发展等都是人文主义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构成科学素养的要素。当我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时,美育恰恰是形成各种良好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化学学科自身的美育因素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化学作为自然科学包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
        1.微观世界之美:原子结构的精微,电子云的对称;金刚石、苯环结构的完美;甲烷分子(正四面体)、氨分子(三角锥形)、水分子(“燕翅”型)的协调;DAN双螺旋结构的奇妙。
        2.物质形态多样性之美:物质色、态的多样性。如碘晶体迷人的光泽,水晶的清亮纯净,黄金般的硫铁矿,蓝宝石般的硫酸铜晶体。。。。。
        3.化学规律性之美:化学中的规律如质量守恒、氧化还原、化合分解、平衡移动等,具有客观性、可知性、预见性,概括而具体,简洁而透彻,是一种真理的美。
        4.实验现象之美:化学实验时而发光发热,瞬间剧变;时而平静安稳,悄然之间新旧交替;有的在预料之中,步步丝毫不差;有的如魔术,精彩纷呈,有声有色,令人惊讶、兴奋。
        5.人的创造力之美:化学可以说是一门最富创造力的学科,当今世界众多的化学品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且不说带来第三次产业革命的硅片,从纤维、塑料、橡胶、药物的合成到记忆金属、超导材料、新能源等,每个新成就都是人类无限创造力的证明。
        虽然化学学科具备如此美的因素,但成功的美育却有赖于教师,如罗丹所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具有审美能力的教师感受到了美,并将这种审美情感向学生传递,美育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如果教师没有审美能力,把书本当成死板的教条,那么,学生也只能把化学看作是枯燥的分子式、方程式及单调的试管和烧瓶。化学研究的物质是蕴含美的客体,而审美的主体是人,美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教师的审美能力、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在这里起着决定性作用,他(她)们是美的发现者,也是美的传播者。

试想,如果每位教师也能对科学的美具有如此真切的感受,那么,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就不仅是知识,还会获得一种良好的审美体验;不仅学了科学,而且学会了热爱科学;如同在海边拾到一个美丽的贝壳,如同在森林里见到珍奇的蝴蝶,那将是多么令人兴奋、神往的一堂课!
        三.教师教学活动中的美育因素
        教师的职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每位站在讲台上的教师都应是美的。教师的形象气质、言谈举止都有强烈的审美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又起着核心作用,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但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语言不但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工具,也是一种最重要的美育工具,教师语言功能主要表现如下:
        1.严谨精练之美:严谨精练的语言有一种吸引力,令学生有种信任感。严谨精练的语言也是教师的学识和信心的外在表现。这里应当注意:教师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某些概念、理论或微观世界的物质运动做深入浅出的讲解是必要的。因为“懂”是严谨的前提,也是欣赏学科美的前提,精练也不意味着不重复,必要的重复是对某些内容的强化,这恰是精练的需要,因为没有重点就没有精练。
        2.幽默之美:幽默是运用多种奇巧的、出人意料的词语,或出语不凡,或比喻新奇,使学生会心微笑,它可缓解学习压力,调节课堂气氛,引起学习兴趣,有利于积极思维和情趣记忆。如讲淀粉在体内水解为葡萄糖,所说“吃葡萄有葡萄糖,不吃葡萄也有葡萄糖。”讲到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三大营养素时,针对学生中盲目减肥,口出一诗“健康诚可贵,美丽价更高,若为苗条故,温饱皆可抛。”课堂上随机利用一些幽默素材,可起到良好的作用,如有的学生常把“苯”写成“笨”,一句“我苯不笨”,使学生在笑声中记住了知识,也受到了教育。
        3.哲理之美:化学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很富哲理,如提到古代炼钢术,可讲“千锤百炼”、“百炼成钢”,讲到钙的化合物,可谈谈于谦的“石灰吟”中“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生哲学,强调化学反应的条件以及一些定义的“在一定条件下”,使学生明确:“一切真理都是有条件的。”这些哲理可帮助学生提高悟性,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人生。
        教师作为课堂智育、德育及美育的主导,应明确审美活动必须由审美主体——学生自觉地参与,强迫美育是行不通的,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是自由状态下各种心理的交互作用,是个性与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不论怎样,美都要求顺其自然,操之过急、过切反而无美。
        教学实践证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有意、有机、有力、适时地渗透美育,就能为新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通过人文精神的提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找到很好的动力支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科学自然观,科学人生观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为他们健立健全的人格并和谐发展,提高科学能力、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品德起到积极作用。把以培养形象思维和想象力为主的美育作为提高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科学品德,拉动并维持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必将得到全面提升。
        美育是一种长期效应,它的奇迹就在于日积月累,润物无声,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深刻而久远的效果,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青少年美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学校的美育任重道远。加强美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要求,让我们以学科美育推动学校美育,以学校美育推动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热爱美、创造美的新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