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乐
衡水市前进小学 河北 衡水 053000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学习单元,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板块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并且拓展自己的知识素养。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模式去创建全新的课堂,不断改变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阅读是一种理解语文的基础方式。随着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学校对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也一直处在探索之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阅读能力
1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基础,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对各种课外读物的深度阅读,从中不断获得更多课本外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阅读感悟能力,并激发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阅读对于所有的学科而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积累才能达到,而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知识进行自我的吸收和放出,对知识形成自我的应用。所以,要想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必须将学生的阅读作为整个工作的中心。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的主要读物是老师介绍的名著和相关的散文美言等,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美言美句的不断积累而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理解的美感。而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得到质的飞跃,品鉴文学作品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在这种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中,阅读的优势会不断地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从而推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2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阅读教学提倡采取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主张让学生通过小组探讨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主要依靠自己进行口授教学,学生非常被动地坐在讲台下面进行知识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理解阅读文本时过于被动地按照教师的思路思考,在课堂上看似学生对文本理解透彻了,但是过一段时间学生又重新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文本。学生之间年纪相似,认知水平总体相差不大,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文本的理解和认知,但是教师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进行自主地探讨和思考,直接在阅读课堂上采取灌输式的教学。第三,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过少;阅读本来就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仅仅依靠阅读课进行文本的阅读根本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些学生不热爱阅读,缺少阅读量,这就导致学生的知识储备过少,阅读面没有及时打开,生词的掌握量有限,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等,学生薄弱的阅读量也导致自身的阅读能力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理解能力和相应的语言组织能力都还是存在一定的进步空间。
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3.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培养阅读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的关键。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师要创设氛围,推荐合适的书目,设计适合学生的阅读指导策略,以此来激发阅读兴趣。阅读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对阅读产生强烈的渴望,自觉的把注意力集中到阅读内容上,也会推动着他们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欲望。笔者在教学《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时,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关于秋天的视频和画面,再配上描写秋的美好与丰收的解说词,声情并茂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学生在欣赏中阅读,在阅读中欣赏,实为一种甜美的享受。除了创设阅读情境外,还有教师现场声情并茂的范读,也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去自主阅读。此外,还可以通过变换阅读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等。
3.2朗读异彩纷呈,体验深入多样
“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首要的方式。读是吟咏品味,是鉴赏领略,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能在入情入境的读中领受感悟。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朗读、速度、默读、浏览等。
如关于《夜莺的歌声》中一组小男孩和军官的对话:“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军官继续盘问他。“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你这个坏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人呐?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段话主要是让学生领悟与感受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如何才能做到深刻而有效地学习呢?那就是“读”。采用先“自读”“分角色读”,再“师生分角色读”“对比读”,最后“挑选几组进行班级展示”。在每一种形式的读前,都要有相应的问题引起思考,这样回环反复、层层递进、有情有味的朗读训练,学生在教师的主导引领下体验,利用语言进行情感的渲染使学生情感萌动,不知不觉进入角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调动起来,语文素养的自主和谐发展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水到渠成。
3.3细化文本,塑造细节
首先,对词句细节的观察,比如在《童年的水墨画》中,其中有一句“阳光从脚尖悄悄的爬上膝盖……”其中的动词用了“爬”,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我们的意识中阳光应该用“照耀”这个动词,但是如果原文直接用“照耀”这个词汇,会使人感觉平淡无奇,缺乏童真的活泼感,影响整篇文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阅读这个文本的过程中,需要从细节着手,使学生能够斟酌词句,更好地感悟文本想要表达的内涵,通过对字词句的细读,感悟其中体现出来的情感以及人物的内心。同时,文学的创作本身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过程,作者创作文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文字对情感的刻画并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每篇文章都会有各自的情感宣泄点。比如在学习《暮江吟》这首诗中,“一道残阳铺水时,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首诗中描绘了一个傍晚的江景图,其中的情感宣泄点为“可怜”,而此处的“可怜”二字并不是现代汉语意义中的可怜,表达的是一种可爱之情,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情之情,教师可以将整首诗的四句话勾勒成为四幅美景图,学生结合情感宣泄点以及四副美丽的图画感受整首诗的意境。
3.4利用课外阅读进行阅读教学
优秀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课内阅读之外也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在选择课外阅读题材的过程中可以让教师给予大致的方向,正确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例如,在学生学习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小英雄雨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本文章相似的故事书,比如,《少年的荣耀》和《抗日英雄的故事》。故事中的抗日情节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一系列关于抗日战争题材之后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以及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市内图书馆或者书店感受阅读的氛围,使他们自愿花费一些课外时间来进行阅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十分有利的。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小学语文学科来讲,阅读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就是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可以随之得到提升,语文学科素养也就能够逐渐增强。
参考文献
[1]马平平.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学周刊,2020(33):61-62.
[2]武临强.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1):131.
[3]胡晓东.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自主阅读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