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8期   作者:汤嵛晴
[导读] 语文是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语文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增加学生的精神内涵,提升其理解能力

        汤嵛晴
        衡水市前进小学  河北 衡水  053000
        摘要:语文是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语文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增加学生的精神内涵,提升其理解能力,我国经过五千年的悠久发展积累了很多文化瑰宝,很多知识是来源于生活中,因此将小学语文的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更容易学习接受。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
        1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1.1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语文教师将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及课后作业等教学环节进行生活化处理,以使学生摆脱抽象、虚拟的课本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语文和生活实现紧密结合,促使学生进行知识的主动获取,实现小学生情操的陶冶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新课改的持续深化与实施,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了新的教学目标,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为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积极进行着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引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活元素的融合,能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正确思想观念和道德修养的建立,这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1.2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升学率的提高,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充分的尊重,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没有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语文教学,使得语文课堂上的学生极易出现走神以及厌烦学习的情况,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就对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了极大的阻力。所以急需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和优化,通过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使得小学生的喜好和兴趣需求得到了满足,从而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1.3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的教学生活化,即为在教学中将要讲的教学内容放置在学生比较了解、熟知的生活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使得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充分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而且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得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愉悦,使得学生可以全身心地融入教育教学中,使其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
        2.1巧设生活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导入犹如音乐剧序幕,只有揭开了序幕,音乐剧才能正式进行。它是新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良好的导入可以全方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后续学习。基于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可以尝试将其应用到课堂导入这一环节,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教学做好充分准备。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成长规律有机联系起来,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导入语,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课堂导入的功能。例如,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教师并未直接引申出本节课的内容,而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切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有没有跟爸爸妈妈去旅行过呢?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此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原本沉闷的氛围立刻变得活跃起来。于是教师把握时机,继续引导:“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就有‘天下奇观’之称,多少人盼望能够亲自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想看看这一奇景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去观赏钱塘江大潮。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可以发现的是,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文本阅读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实施教学,不仅可以实现教学生活化,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2.2对教室布置进行完善,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以往,由于很多教师都会将主要的教学精力放到知识的教学方面,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然也就忽视了教室环境给学生成长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从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而压抑的学习氛围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对教学环境进行改善,使学生的学习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生活。例如: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的过程中,由于本单元的课文均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上述情况,教师为了使教学目标能够切实达成,就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之外引导学生对教室进行布置,倡导学生每人从家中带几本自己喜欢的书籍,选择教室的一个角落布置好书架、读书凳等,在班级中设置一个图书角,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其他学生从家中带来的书籍。由于这样的教学环境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学生在进入教室之后往往更能够感到亲切,身处于这样的环境中,能够使学生保持心情愉快,进而使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达成。
        2.3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语文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语文教学的开展,应从学生熟悉的日常场景出发。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降低知识的难度,拉近学生与语文学习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以及自主运用知识的习惯,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生活为媒介,解放学生的双眼和双手,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记录,学会表达,为发展学生能力,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打下基础。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找春天》的教学时,要求是通过阅读,体会春天美丽的景色。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由于阅读能力、认知能力有限,阅读理解、体会文本大意和主题尚有维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从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入手,教学由阅读能力的培养转移到观察能力的培养上。反过来,观察能力的培养会反作用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找春天》的教学中,教师应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近春天,走近大自然,观察、思考春天的主要特点,或者借助PPT,为学生呈现春天的几幅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感悟春天的景色,思考春天的特点,感悟春天的美和活力。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感知、感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2.4利用真实生活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不起眼的平淡事情,尽管这些事情非常的普通,无法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可是即便是生活琐事依然有其美的地方。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最关键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体悟到地球的渺小与脆弱,使学生勇敢地肩负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地球的重任。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会,课文学习结束后,为学生布置一项综合性作业,让他们和小组同学一起,对某一种自然资源展开调查,可以通过搜集资料、实地观察、走访等方式完成这项特殊的作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地球已经千疮百孔、不堪一击,强烈体会到保护地球已经刻不容缓。因此,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充分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对于学生语文学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方式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灵活、自由、开放的空间,它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束缚,化解语文知识教学的弊端,同时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将实践能力和创新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际学习当中。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同时在生活中,使学生利用语文知识主动进行感悟,这也是本文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最终归属。
        参考文献
        [1]郑若南.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反思[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3):197-198.
        [2]杨桥云.语文教学,源于生活: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实践与思考[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20):472-4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