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实现课堂精准教学的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8期   作者:谈红燕
[导读] 作为初中时期重要课程的语文,同时兼顾工具性、人文性特征
        谈红燕
        (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中学 湖北 ,鄂州436061)
        摘要:作为初中时期重要课程的语文,同时兼顾工具性、人文性特征。有着多样化的内容以及情趣性的特点,深受学生喜欢。过去应试教育一直笼罩在学生上空,语文趣味性、人文性变得枯燥且单调,无法保障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改视角强调学生自学。有效开展语文教育,精准完成教学成为教师的基本任务。本文将以初中语文为例,分析精准教学方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精准教学;方法分析

        前言: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模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质量显著提高。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同时兼顾学生的文化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符合学生发展规律,满足了学生的思想层面需求。教师需要做好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动性调动,开发独立人格,使学生形成创造思维和能力。
一、精准教学叙述
        所谓的精准教学,说的就是同时兼顾技能与知识,与核心素养教育保持相同目的,让学生顺利掌握知识,开发学习思维能力。在精准教学中,以教学流畅度判断教学效果是否达标。学生知识掌握精准度和速度是教学质量评价唯一考虑对象[1]。
        初中时期,教师需要体现以生为本,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按照学生偏好和需求教学,为学生提供广阔空间学习知识。弥补学生学习不足和问题,让学生能够展开深度学习,体现学生课堂自主性的同时,引导学生获得更好的素质发展。
二、初中时期语文教育精准教学思路
(一)更新观念拓展空间
        教改期间,语文教改比较艰难和迫切。为达成有效改革目的,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体现教育正确性与有效性。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形成全面、深刻的语文教育方式[2]。传统教育认为,语文教育由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组成,在各种文章与文学作品中充分体现,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能够实现任何人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师教学期间,必须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素质培养。
        有学者表示,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对学生的心智培养意义重大,能够推动学生认知世界。教学中,不能简单的将教材作为资料,应深入研究文章,走进文章背后学习知识。比如《卖油翁》这篇课文的学习,教师就要明白,这篇课文的学习并非只是要求学生学习其中的文言文知识,了解句子意思,同时还要让学生通过钱孔滴油,明白熟能生巧的理。走进知识背后,挖掘知识教育要求,才能体现教育价值和魅力,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
(二)转换师生角色体现学生课堂主人公地位
        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我国经历了许久的应试教育。

人们认为,教师体现课堂主体地位是非常合理的[3]。正因如此,教学期间,学生才会被动学习,没有表现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国教育事业目前正朝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新课改视角下,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教师教学位置。
        在素质教育、新课改全面推进中,新课标表示,必须打造以生为本课堂,学生需要形成终身学习意识。这意味着,教师不能像过去一样,继续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教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情况教学,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和思想,让学生走进知识,自主学习知识。
        新课标本就强调了应打造自主、合作、开放课堂的目标。教师需要因材施教,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资源、条件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需要使用微课技术配合思维导图。比如学习《登幽州台歌》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微课课件,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知识,课堂上就能跟上进度。思维导图中,罗列的是各个陌生字词的意思,组成整段句子以后是什么意思。学生在微课学习中,明白了《登幽州台歌》传达的是作者独立苍茫、孤独遗世的情怀。
(三)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素质
        不论学习什么知识,夯实学科知识基础都是最重要的事情。想要达成素质教育目标,实现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需要教师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的文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而言十分重要。并且基础知识对学生的文章内容学习作用十分突出。教师应当用阶段性教学方法,也就是每完成一节课知识学习以后,便组织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学会用主题、单元方法学习知识,使用测试过程,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另外教师还要做好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的总结与归纳,使学生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与不理解,进而组织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教师讲解知识的时候,学生就能胸有成竹。教师需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点拨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效记忆知识。区别不同知识的关系,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从多个就角度出发掌握知识,才能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理解能力,达成素质教育目的。
        结语: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为实现精准教学,达成语文教改目的,教师必须立足新课改要求,做好教学方式创新。教师需要更新理念和方法,使用角色互换的办法夯实学生素质能力。教师使用课外延展过程,扩大学生学习空间,体现学生课堂主人公地位。学生自学期间,提升文学涵养和素质。

参考文献:
        [1]徐晓勇.基于任务的初中语文表现性评价初探[J].文学教育(下),2021(03):94-95.
        [2]张聚仓.核心素养下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J].文学教育(下),2021(03):147-148.
        [3]王彦笃.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文学教育(上),2021(03):82-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