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素养为本的化学概念教学目标的设计*——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8期   作者:黄丽珊
[导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化学课程,概念知识既是中学阶段化学学习的结果,又是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中学化学课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黄丽珊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 泉州 362300)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化学课程,概念知识既是中学阶段化学学习的结果,又是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中学化学课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增加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又能体验到概念建立的严谨过程方及方法策略。
        “素养为本”的化学概念教学设计是一个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灵魂,是教学活动设计的目标指向和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是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化学知识中占据着关键性位置,是高中阶段重要的核心概念,对学生今后学习电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核心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苏教版“氧化还原反应”为例,探讨素养为本的化学概念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过程。
        一、设计教学目标的存在问题
        目前,在市级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许多一线的中学化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仍然不够重视。表现在不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制定教学目标;不能科学且准确地表述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目标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得教学目标设计表面化、形式化,难以发挥教学目标的导教、导学、导评功能。
        二、目标设计的一般流程
        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即经验单元,基于一定的主题和目标所构成的知识和经验模块。单元目标不是以教材章节划分为依据,而是以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为主要基础。单元目标是由几个课时目标构成,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分布在不同阶段的几个课时目标,如苏教版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单元目标的确定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确定单元内容
        苏教版必修“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分散在教材中的三个位置,概念体系的建构在中学阶段分三个阶段完成:(1)专题一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分类的教学中,学生初步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本节内容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2)专题三中氯气及氯的化合物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进行了深入讲解。本节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判断、认识、理解氧化还原反应;(3)专题四第二单元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以物质的转化(硫元素)为载体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到以后的学习中也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如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等。这三个部分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单元内容。
        2.对该单元涉及的课标分析
        该单元涉及的课标分析如表2所示:
       
        3.对教材内容编排进行分析
        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构成在逻辑上呈现逐步递进的关系,让学生在之后的元素的学习中能不断消化“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对教材内容编排的分析见表2.
        表3 “氧化还原反应”单元教材分析

        综合对教材编排的分析可以知道,教材的编排意图是,通过第1课时到第3课时,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认识过程,建立从不同视角来认识化学反应的分类,一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在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时,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原因的分析与炭疽,双线桥分析反应中电子的得失过程,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般思路的讲解,发展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守恒思想”素养;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知道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从而体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要求。
        由此还可以看出,教材安排的这些学习内容的逻辑结构层次是逐步递进的,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在设计教学目标前,只有整体把握结构化的单元教学内容、教材背后所蕴含的编排意图,才能整体清楚和把握单元教学对学生素养的发展。
        通过单元内容、课标分析和教材分析初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也是时下一直在强调的单元教学设计,单元作业设计等。
        本节课在确保知识连贯性的前提下从物质得氧被氧化、失氧被还原的视角过渡到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与提升:从微观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定向、定量的角度表示电子的转移及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系列基本要素。
        三、结束语
        “素养为本”的概念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是基于单元课标分析、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学习进阶规划,最后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而化学概念又比较抽象,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药引导学生学好概念知识,并将其正确地应用于问题解决。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前概念,转换学生的迷思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将抽象概念可视化,引领学生理解概念,透过概念的宏观表现分析其微观本质,落实并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将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既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又可以有效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本文系2019年度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核心素养视野下苏教版高一化学迷思概念的转变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JYKT2019-1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