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8期   作者:陈春菊
[导读]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的动手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陈春菊
        河南省许昌市健康路小学    461000
        内容摘要: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的动手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
        小学数学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中都指出:如今的数学并不只是算术与几何,“做数学”的方法更不只是计算和演绎,还包括观察模式,验证猜想和估计结果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对于开发学生的大脑功能,提高学生的智力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呢?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动手实践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
        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动手实践作为对传统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已经被广大的一线教师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而且,学生也有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老师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学生也是只按老师要求去做,明显能看出来只是走形式,而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却很难达到。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不能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保证能在教学时间内完成实践活动,于是老师就设计了严格的操作过程,实际上,学生的操作整个就是按照老师的思维在走,而不能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实践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
        在实践活动中,主要应用在几何与图形部分,而其他部分通过动手实践来理解解决问题的却很少。
        3、操作内容枯燥,激发不起学生的操作兴趣。
        实践活动课本应该是热热闹闹的,可是有些操作内容枯燥,激发不起学生的操作兴趣,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却不多。再加上初中数学学习对学生的自主探索要求更高,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每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发挥真正的有效性。
        二、动手操作能有效引发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更注重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内容。新课标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如用摆小棒、分图片来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用搭积木、剪贴等方式,理解立体图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另外还有收集数据、进行摸球游戏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课件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
        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行、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割拼”过程,化静为动,一目了然,而通过学具的剪拼,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通过自己操作得出结果;讲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让学生把事先准备的圆锥模型用剪刀沿一条母线剪开,印象深刻,记得牢。很显然,在教学中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动手操作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除法的意义》时,为了使学生理解“6里面有3个2”,我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使学生在直觉表象的基础上辅以语言描述,更深刻的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时,我在多媒体课件上演示:有6块小正方形,每2块放一堆,可以放3堆。让学生观察后模仿操作,经过反复感知,形成表象,并让学生说出“有一个2块就是一堆,有2个2块就是2堆,有3个2块就是3堆”,进一步理解了“6里面有3个2”的意思。这样以操作为手段,以表象为桥梁,过渡到抽象思维,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三、动手操作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动手实践作为对传统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已被一线教师越来越广泛地在课堂教学之中所采用,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动手,在动手中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大胆实践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要发展他们的个性。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法,不断的优化学习方法,发展各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在设计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不断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教材找出数学生活化的动态教学,玩好数学活动化的趣味数学,问出数学问题化的思考数学,用好数学实用化的应用数学。使每一个学生都从枯燥乏味的数学中解脱出来,自主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动脑筋,捕捉生活中的案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特意安排一些拓展应用活动。
        我在教学《数学广角》一课时,整节课以游戏活动为主,首先通过3张数字卡片,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摆出不同的两位数,使学生在探索思考中找窍门、摸规律。接着又出示了学生最喜欢的喜羊羊、懒羊羊、暖羊羊,设计让学生帮忙挑选服装的活动。全班同学更加兴致勃勃,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愿意给它们帮这个忙,同学们四人小组在一起讨论,有拿着图片在桌上摆的,有用笔在本子上连线,还有的画表格......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热情特别高涨。经过他们自主的选择学习方法,合作交流,很快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和大胆实践的能力。
        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再发给学生两张不规则的纸,要求学生操作:(1)用其中一张纸裁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2)用另一张纸尝试裁出一个最大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解决这些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四、动手操作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课,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思维,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建构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在学习认识《几分之一》时,课前,我先让学生准备苹果(或橘子、西瓜也行)、长方形纸、正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小刀、尺子等,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形式不限,要求是把各自的学具任选,平均分成若干份(两份、三份、四份、八份、十份均可),探索各自中的一份与某一样的关系,然后再编个符号,把它表示出来,同学们针对问题研究,有的折纸,有的用刀切苹果,有的用尺子量绳子,有的拿着已分好的份数观察是否平均,有的拿着本子在探讨如何编排符号表示其中的一份,还有的几个人因为切西瓜的本领不过关在争执。经过操作实践、探索所切的每份西瓜是否平均,同学们很快认识了几分之一,并学会了平均分的本领。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在获取知识的过程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创新的火花也在一点一点的点燃。
        总之,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看,小学生的认识是在活动中发生的,是在积极思维中学习知识的,他们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要解决好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的这一矛盾,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学生就能在活动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