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猴场中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以思维为支撑的学科,没有思维参与,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问题解决都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养成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前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该重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教学位置中,这是初中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他们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件事物感兴趣,才有对事物加深了解的动力和意向。
教师要学会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学课堂氛围变得轻松自由起来,通过建立有趣的问题情境,和学生之间积极的交流互动,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而认真的思考并回答。数学相对其他科目算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数学知识少了些趣味,因此很多学生会厌烦学习数学。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个漫长且无趣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改正学生的这种想法,让学生也可以了解到魅力的所在。首先,在讲解问题时,教师可以把问题设置成一个有悬念的情景,这个悬念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悬念要根据实际情况而设置,不能胡乱编造。初中年龄段的学生还是存在很大的好奇心,喜欢一切未知的事情。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学生会更加认真的听讲,渴望从中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比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询问:“假如我们班有46名同学,其中10名学生用的是保温水杯,而用没用水杯的人数是用普通水杯人数的2倍,那么我们班共有多少名学生用普通水杯和没有用水杯的人呢?”带着悬念,同学们展开积极的讨论、计算,这时我指出,同学们学完这堂课,就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以此,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知识内容,提升自身数学成绩。
二、鼓励动手操作,发散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的教育原则,就是手脑相长,教学做合一。
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为了真正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些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技能,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在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过程中探究数学问题,既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成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又能够真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让他们在动手动脑中实现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完美过渡,引导学生们对数学知识深度学习。比如,在一次函数图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图形的旋转平移和轴对称的学习中,为了真正让学生们掌握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老师可以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地位融入到课堂,同时,又能够让它们在挥动自己的铅笔时,引导思维更加积极活跃,在动手操作中,深化知识理解。
三、鼓励小组合作,促进合作探究
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应该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让学生们在小组中探讨数学问题,实现数学思维的有效互补。同时,在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又能够让探究知识的过程变得简单而轻松,不仅能够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合作中发展,还能促进学生们在探究中体验,使得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绝对值与相反值”的教学为例,为了深化学生对于两个概念的认知,老师凸显小组合作的价值,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合作探究,共同探讨,实现思维的碰撞,既能让每位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引领学生们一步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同时又有助于他们思维互动,促进深度学习。又如,以“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一知识的教学为例,老师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通过自主阅读教材、画图分析、集体探讨的形式,探索出直线平行的条件,既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理解,又能够实现学生个性思维的提升,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得以培养。
结束语:“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之一”,爱因斯坦也说过:“学习知识就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学习和思考之间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面对问题主动思考,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加干.建构探究模式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21(26):78-79.
[2]董宏福.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家长,2021(10):53-54.
[3]薛妹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6):169-170.
[4]徐怀勤.开拓思路 一题多解——谈初中数学一题多解教学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0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