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数学情境,让数学与生活结伴而行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8期   作者:尚晓琴
[导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尚晓琴
        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中心小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育家布鲁诺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必需的数学素养之一,是学校教学的目的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使之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何有效的、合适的运用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努力探索和实践的主题。
        一、生活素材是学习数学的源泉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恩格斯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波、主动的“生活中的数学”的材料与环境。在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数一数: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自己家里有几口人?书包里有几本书?又如认识“长方体”后,我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观察:哪些物体是长方体?通过启发,学生能举出书本、墨水盒、冰箱、牙膏盒等很多例子。
        二、生活情境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两个小青年来到买螃蟹的李大爷眼前问:“螃蟹多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该按15元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夹子,也应该按15元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了卖给了它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现上当了,请你们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被这一情景引发了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我们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的巩固了所学的教学知识。体会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思维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而在课堂上,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产生情绪高昂和全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才会乐此不疲的致力于学习内容。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从特殊到一般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能把抽象数学概念具体化。如,在教学“圆周率”时,C=πd,我让学生回家测量水缸的缸口、脸盆的盆口以及硬币的周长与直径,算出每个圆的周长与相应直径的比是多少。在第二天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亲自在生活中实践过、探索过,印象深刻,他们热烈地讨论、大胆地交流,领悟了圆周率的奥秘。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走进生活,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原本枯燥、单纯的教学就变得丰富、趣味、生活化了。紧密联系的生活实际,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接近现实生活的情景,如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
        三、数学教学可与生活有机融合
        1、加工现实生活,让生活原型数学化
        数学教学“生活味”的局限性正是由于它与各个具体情境直接相联系的,与实物、事物对应性强,从而导致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可迁移性差,概括性、抽象性水平低。因此在“生活化”之前,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加工这些素材,然后再引入到学生的学习进程中,让生活原型数学化。

例如,以“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教学为例,老师在引出各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小额人民币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各人带来的钱币分类,并请学生通过分类后思考“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很快便产生了“为什么有的是纸币,有的是硬币?为什么有的币值没有硬币只有纸币,有的既有硬币又有纸币?为什么只有1分、2分、5分等币值,而没有3分、3角、4元等等币值呢?……一系列富有价值问题的自然生成使得这节数学课顿时有了浓浓的“数学味”,学生在尝试解决一个个问题中不断走向深入。如此,这节课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既富有情趣,同时也深刻地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进程。
        2、学以致用,让数学与生活融合化
        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学生在生活化内容、数学化探索中得到的知识只有应用于生活时,才能焕发出数学的生机和活力。《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后,可以给学生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松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小松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生活实例中培养数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拥有亲身体验的基础之上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如在讲完《长方体》后,我结合生活实践给出这样一道题:有一张长4米、宽2米的长方形铁皮,铁匠师傅如何裁剪才能得到容积最大的长方体无盖铁盒(铁皮厚度忽略不计)?课堂上我让学生们用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代替铁皮来进行研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兴趣高涨,经过一步步画、剪、粘,制作出一件件作品来。有的学生从纸片的四个角裁去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形成的纸盒的容积是1428立方厘米;有的学生从纸片的四个角裁去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所成纸盒的容积是1536立方厘米;有的学生从纸片的四个角裁去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粘成的纸盒容积为1500立方厘米;还有的……通过操作、探究,学生不仅对问题有了很清楚的了解,还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方法,提高了探究的能力。
        五、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学习游泳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游泳中学习。那么这种方法在数学的学习上是否行得通呢?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强调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他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提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强调知识不是从外界强加给学生的,而是从自身的体验中去认知的,从现实中去认识数学,用数学知识来认识世界。
        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一课前,我先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  到附近的建设银行学习了解存储知识,让学生用自己的零钱去模拟  存款、取款的流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银行墙壁上张贴的利率表。学生感到很新鲜,表现也很积极。提出了“利率表示什么?”“这些利率为什么会不一样?”“我要怎样存款才能得到较多的利息呢?”等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回答他们,而是肯定他们的问题,表扬他们提得好,并表示相信他们通过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新课,一定能解决。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到上新课时,由于自己发现问题,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从而找到了符合自己需要的存款方式。个个充满了自豪感,脸上都露出成功的喜悦。

        综上,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体验,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各种资源,使数学教学向生活化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应用,使学生能从实际生活中去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世界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生活是个万花筒,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学习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数学课应该是数学文化学习的地方,是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在文化特质的自由天空。教师应比他人更具备敏锐的数学视角,以捕捉现实生活中所含的内涵,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要素,为数学教学所用,并真正转化为学生成长的有效的资源与动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