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迪
宜宾市翠屏区孔滩镇白龙小学校 644623
摘要: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不自信现象比较明显,且部分学生的思维模式比较保守,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从而实现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思维模式比较保守
学生想要学好数学,那么就必须有灵活的思维,然而部分数学教师却没有重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思维模式比较保守,学生只会使用比较固定的解题方法,不懂得变通。同时一些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及时记录自己突发的灵感,这样便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学生不自信现象明显
一些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他们学习数学的难度会大一点,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容易存在不够自信的情况,比如当自己在学习时遇到了什么难题时,由于害怕被嘲笑,所以不敢向他人请教,久而久之,自然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过去教师满堂灌的陈旧的课堂教学形式,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我们数学教师要在每节课开始的时候,结合学生实际巧妙地设计出富有探索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以西师大版数学教材中“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学生小李即将要和爸爸、妈妈一同去郊游,小李的妈妈提前准备好了15个寿司卷,妈妈请小李负责将15个寿司卷平均分成3份,小李怎样分才是正确的呢?这样教师便引入了除法的知识,让学生开始初步认识除法。
(二)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数学教师在讲解数学新知时需要充分利用好学具,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出发,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熟悉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对新知的学习。例如以西师大版数学教材中“倍数”一课教学为例,教师事先制作了许多由卡纸剪出来的三角形,教师先拿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然后又拿出了3个三角形,教师请学生对比其中的数量关系,并告诉学生第二次拿出的三角形的数量比第一次多了3倍。为了让学生对于倍数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教师也可以请学生来拿出不同数量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拿出三角形的数量是教师手中三角形的多少倍。这样课堂教学氛围便变得热烈起来了,学生们开始进行不断地尝试、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学生也可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练习,加强对倍数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例如在西师大版数学教材中“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展示更加直观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亲自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推导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师先拿出一个长度约为4cm,宽度约为3cm,高度约为2cm的长方体(空心),再为学生提供许多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教师请学生利用这些材料来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们拿到这些材料后,开始进入了激烈的讨论之中,有机灵的学生表示可以试着将正方体放进长方体中,由于教师提供的长方体是空心的,所以学生可以将许多正方体放进去,学生最后只需要计算出放了多少个正方体才将长方体填满,就能够推算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都是先铺满下面一层,然后再继续堆放正方体,直到将整个长方体填满,最后数出来一共使用了24个正方体,每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由此计算出该长方体的体积为24立方厘米。然而这种操作方式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不是十分便捷,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想一想还能够使用怎样的方法。学生们经过讨论后,发现只需要摆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就可以算出个数,即4X3X2=24(个),很快就计算出该长方体的体积为24立方厘米,这样的操作方式更加便捷,学生不需要将整个长方体都填满,节省了很多时间。最后,经过学生的实际参与,学生们也运用自己的力量推导出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学生已经掌握了推导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教师可请学生按照这一规律继续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于晶.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 教学研究) ,2020( 12) : 47.
[2].王树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J].天津教育,2020( 34) :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