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8期   作者:闫战民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国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又有了新的认知

        闫战民
        河南省清丰县教师进修学校,4573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国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又有了新的认知。数学本身来自于生活,只有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受固有思维的影响过于侧重理论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不够深刻。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实际案例,用生活的实际经验解释深奥的数学问题,在方便了学生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数学的实际应用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实际;教学策略
        引言: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殊性,心智成长不健全,对高深的数学问题理解不全面,需要小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小学数学作为一门较难理解的学科,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并运用生活中的现象支撑教学内容的开展,从而丰富课堂的活跃程度和课程内容。本文阐述了开展生活与教学相融合将为学生学习数学带来的便利,并分析如何高效做到将二者融合,从而展示理论结合实际的重要意义,以供参考。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效结合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发展而言处于一个打基础的阶段,需要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努力将小学数学基础打牢。但是由于应试化教育占据教育模式的主导地位,教师容易造成本末倒置的教学方式—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现有数学知识的发现多半来自于生活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真正做到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降低数学知识的晦涩,方便学生理解。数学作为一门需要融合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学科,理解难度较大,学生易对数学产生距离感。教师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能力,降低数学的难理解程度。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思维方面还有些欠缺,需要开发学生思维,增强思维活跃度。现如今教材需要顺应改革方向,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利用此次机会从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
        二、开展教学与生活结合的难点
        小学数学若要落实生活实际与教学相结合,就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因为在现实的教育模式中,教学的开展无法逃开应试教育在成绩上的要求,所以教育部门应当化被动为主动,主动转变现行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小学生的自制力不足,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帮助,将学生的注意力留在知识的学习上而不是偏向学习知识的生活实际内容上。
        三、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的策略
        1.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生活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结合生活实际准备案例和知识点的讲授方式,使学生发现生活中也蕴含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能力,从而让数学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让学生减少由于数学自身较强的理性思维带来的陌生感。例如,学生在购物的时候,可通过商品的总价以及数量计算出商品的单价,从而与同类商品在价格上进行比较计算出性价比最高的商品。简单的生活蕴藏着巨大的学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进行观察。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改观学生对于数学的抵触情绪,帮助学生能够正视数学的学习。
        2.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标教学模式下规定学校与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结合实际与着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基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讲授之上,更多的带领学生创新思维模式,帮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更加加深对数学理论的掌握。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生硬的知识点,还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通过多方面的思考来处理问题。例如,在学习长度计算相关内容时,太长的距离并不方便开展实际的测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等比例的转化需要测量的物体,构筑相同比例的模型。先测量模型的实际数据,再通过比例的转化让学生得到实际需要测算的长度。用学习到的基础知识作用于学生生活,用生活中的学问反作用于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学习所需要的逻辑性和创新性思维。
        3.创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计划的开展服务于成绩的提升,但是想要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将实现单单地停留在要求学生取得分数上。相关部门应当顺应时代变革的大方向,创新授课内容,将生活实际融入到教材的编写之中。例如,在认识图形的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中可以将生活中的建筑或者物品解构,让学生认识到图形的变化和生活中的事物是如何通过几何构造设计出来的。在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熟练度的同时也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同时也应用现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最大程度上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促进现实问题与数学问题两者之间的转化。基于此,教师应有意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学习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观察操场结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自主设计面积为30平方米的花坛。学生想法不同,设计方式也有所不同,再加上改题目开放性较高,学生积极性容易得到激发。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对正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回顾,并应用分割、平移等数学解题方法,有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加强。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数学进行深入了解,并清楚的认识到数学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不要因为数学这门学科具有一定难度而给学生施加压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特性总结出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数学与自身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通过这样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得到较大的发展,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一定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章根深.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研究[J]. 祖国, 2018.
        [2]胡月金.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 2019(67):75.
        [3]于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 (033):133-134.
        [4]张莉. 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C]// 2020年学校管理与教学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 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