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绵阳市沙汀实验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和传承祖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担负着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因此,让学生学好历史,是初中历史教师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那么,如何让学生学好历史呢?笔者以为,首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赖于兴趣。”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则指出:“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兴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
笔者以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夯实内功,折服学生
深厚的专业功底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第一步。试想,历史教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历史事件蕴含的历史规律,能够烂熟于胸,随口道来,且头头是道,学生能不敬佩老师吗?事实上,不论哪个学科的教师,都需要有深厚的学科素养,历史教师更是概莫能外。笔者以前有一位历史老师,他在讲台上的风采折服了班上所有学生。他上课不用带书,就能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发展脉络、关键任务、关键事件及发生时间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学生折服于他超强的记忆力,更喜欢上他的历史课。课余时间,同学们喜欢围着历史老师谈古论今。这样的历史教师所带的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学习历史呢?
二、转变观念,重塑价值
每一位优秀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专业都是心怀敬畏之心。表现在教学上,就是要杜绝随意,不仅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更是要树立发展为本的学生观。在初中教育中,历史学科地位比较尴尬。学校、学生大多把历史定位于副科地位,很多地方的中考,历史分值低,且实行开卷考试,这更加剧了这种状况。鉴于此,初中历史老师存在感降低了,教学上也降低了自己的要求。备课马马虎虎,上课吹牛讲故事,给学生勾画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这就导致了学生感觉历史课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 这种情况,是对肩负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历史学科价值的弱化。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历史学科的现状是以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为前提形成的,历史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这一点。不能因为分值低、在与其它学科相比中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就自甘堕落,放弃了自己对自己专业的敬畏之心。 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将自己的工作看得重一点,潜心钻研,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影响学生,吸引学生,将历史学科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观念转变了,对待工作的态度就会发生转变。这样的历史教师,课堂上就会熠熠生辉,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就会被激发出来。
三、精心准备,充实教学材料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精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为5分钟左右。因此,教育专家认为,教师课堂一般要分成6到8个环节。
每一个环节安排5分钟左右,然后转换到下一个环节。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也要遵从这个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每一个环节的兴趣点操控好,在学生精力相对集中的几分钟内完成该教学环节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把教材读透,不仅要把教材内容文本层面的知识点抓准确,还要将文本内容蕴含的规律把握到位。
(二)挖掘引人入胜的故事
初中教材一般呈现历史事件,这些事件都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将文本作为引子,充分挖掘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并提前熟悉故事演进的情节,力求做到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穿插有关历史小故事的讲解,必能大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充满兴趣。如讲述秦灭六国时可插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教学“三国鼎立”时可介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讲东北抗战时可让学生了解杨靖宇的英雄事迹等等。故事具有亲和力,它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时一两个故事的讲解对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联系当前的社会与生活
历史是事物发展的反映,初中历史主要是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阐发人类发展史,与现代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将历史课堂与当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生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各个时期的历史其内在联系的紧密性、一致性和连贯性,提高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同时,人们趋向于对与自身距离较近的事物感兴趣,从当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如讲述原始社会的“氏族”时,可联系“家庭”这一概念,尤其是农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国传统的“家”的许多特征。又如通过日军侵华史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层的种种作为和我国国民强烈的反日情绪的现状。
(四)精心设计作业,激发学生探究欲
历史教师不太善于留作业,或者不注重作业质量。一是历史学科地位,使老师们大多应付教学,对学生作业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二是学生本身时间紧,课余时间大多应付所谓“主科”作业,对历史等学科作业要么拖欠不交,要么纯粹应付,使得作业本身价值不大。三是多数历史教师留的作业质量不高,激发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鉴于以上原因,历史老师对课后作业不太注重,要么应付一下,要么干脆不布置作业。待教材学习结束,给学生印发一套复习资料,交给学生考前复习。这样的教学,纯粹浪费了课后作业这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遵义会议时,将影视剧中遵义会议场景剪辑出来,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并分组分角色还原会议场景。这样,学生有机会扮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模仿他们在会议上的语气动作。在熟悉台词的过程中,学生深入学习遵义会议的历史事件及意义。这样的作业,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广大历史教师借鉴。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要高度认可自己的专业,要虚心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要要本着“爱人、育人”的职业精神,充分挖掘自身潜力,重塑历史课形象,让学生满怀兴趣地去学习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学生人生发展确定正确的方向。